原标题:广州多所学校“没有课上但不放假”?上学也不能只为了考试
寒假即将到来,广州中小学迎来“假前教育周”,考试后还需要过一周才正式放假,小孩子还需要按正常上学时间回校上课、参加校园活动,这一举措引起不少广州家长的讨论。
在广州,“假前教育周”并非今年才有的新鲜事,这一安排作为中小学校历中的机动时间,原本是为了在紧张的期末考试后,让学生们来校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文化科技艺术节、运动会、社会实践以及专题教育等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活动和教育体验。多元化的特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实践能力。
但是,今年由于春节时间较早,不少家庭希望孩子能尽早开始假期,以便安排旅游、参加校外训练营或回老家过年。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父母还未放假的双职工家庭来说,孩子过早放假则意味着看护照顾上的压力。因此,学校放假与否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很难让所有家长都感到满意。
据调查走访,部分老师对假前教育周也持消极态度。他们凭借经验认为,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的心思已经“飞了”,即使人坐在教室里也根本不想学习。加上老师在考试之后,还需要承担批改试卷、进行成绩评价、教学质量分析以及期末总结等工作,再开展假前教育周显得捉襟见肘。有些老师甚至会通过暗示或私聊的方式,鼓励家长为孩子请假。
此前就有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晒出给学校的请假条,在请假原因一栏,该家长手写了“事假(因全班都请假了无奈也得请13号-17号全天)”,据悉,该学校的期末考试在1月10日上午结束,也就是说,假前教育周因全班请假沦为虚设。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上学并非仅仅为了考试。将学校教育与完成考试简单挂钩,认为一个学期最重要的事就是为了完成期末考试,考试后之后学生就可以放飞自我,这种观点无疑有功利化倾向,是“唯分数论”的体现。事实上,假前教育周的初衷,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的教育体验。
客观而言,假前教育周之所以在部分学校不受重视,根本原因是各个学校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执行效果也是大相径庭。一些学校平时就擅长进行家校联动,善于利用家校社的共同力量,精心策划体育竞赛、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红色讲座、艺术节以及校外研学等活动,让假前教育周显得丰富多彩,就很容易赢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也让学生在假期前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成长。
但也有一些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利用好这一段宝贵的时间,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安排学生到校,打从内心希望家长都请假,哪怕不请假也只是安排孩子在教室里看书、练字,这样的假前教育周确实没啥意义,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怪不得有些家长觉得学校安排的活动没有吸引力,情愿花钱让孩子去参加校外的集训。
所以,假前教育周的安排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这段时间有没有被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是否能让学生们在考后轻松的氛围里,触及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增长更有趣的社会见闻,提升多元化的个人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各学校也应该结合放假时间、春运周期、家长需求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既对孩子有益,又不会过度增加家庭负担,相信家长们自然会给予支持。
由这一争议也可看出,社会对教育何其关注和重视,学校在推进特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家校沟通,倾听社会建议,共同探索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摒弃以考试作为衡量教育价值 标准的错误观念,让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