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中小学该如何进行拔尖人才早期培
发表于2022-10-21 22:33:33
摘要: 原标题: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中小学该如何进行拔尖人才早期培养?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

  原标题: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中小学该如何进行拔尖人才早期培养?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从过去的“鼓励”“支持”到现在的“核心”,文字表述上的差异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味着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创新的根基在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因而在新发展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一重要阶段对青年学子进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赋予他们更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养,为他们今后取得更大创新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教育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哪些特质?如何呵护?

  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三好”式人才和“高考状元”类人才,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说的拔尖创新人才。创造能力、突破精神与考试分数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我们试着概括未来科学家的一些基本特质。

  一是兴趣广泛,对生活中的一切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基本前提条件。他们喜欢观察,喜欢思考,不断追问和探寻。

  二是行事自主,对未知的事物常持异见,敢于试错。特立独行,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三是激情充沛,对某些事物的执着追求可以持续甚至永久保持。“某些事物”指的正是个别领域、个别学科、个别方面,能够做深做透,做出创意,做出惊天动地的发明。

  四是心灵自由,并且思维活跃、想象力无限。他们会准确理解与把握管控和限制的“边界”,敢于运用理性和智慧,寻求改变,挑战某些不合理的条规。

  对那些智商卓异、创造才能奇特的学生,也许一时难以脱颖而出,但我们至少可以加以保护,给予必要的培育,而不至于被耽搁、冷落甚至是伤害。

  中小学校长的育人导向最关键。需要转变观念,站在民族振兴、家国未来的高度,将创新人才的发现、保护和培养工作看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引领教师调整评价标准,改革教学策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努力实施差别化教学,让包括有潜质的创造型人才在内的所有孩子都能发挥个性特长,自主自由生长。

  学校要主动满足富有创新潜质学生的个性、好奇心,给他们提供探求知识的条件、资源和环境。校长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对有特殊创造潜质的学生施以分外的关心。

  还应积极引领建构善待个性、宽容特异、激励特长、富于安全感的文化氛围。一些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学生听话、行事四平八稳、围绕应试打转、做题和考试拿高分,也因此自然而然形成了师生们对那些虽有特长,却学科发展不全面且有个性的学生的疏离、冷落、漠视,甚至有意无意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改变这种偏见,需要学校管理者花大气力,用大心思,通过理念和价值观引领,通过评价机制调整来加以扭转。

  基础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问题上,首先是发现,接着是保护和培育。发现,需要慧眼,需要洞见;保护,需要胸襟,需要情怀;而培育,需要智慧,需要机制。这一方面是教育本身的天职;另一方面,更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使命。

  镇海中学:打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育人系统

  镇海中学一直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水平差异发展,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作为学校的发展特色。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系统推进、夯实基础、张扬个性;二是针对两个层次、达成两种“高水平”。

  系统推进是指以创新个性化育人模式为价值取向,着眼于学校文化、师资建设、管理创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硬件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发展平台创设等全方位革新并加以有机整合,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内容和载体,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育人系统。

  “两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注和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少数有特殊天赋和能力的资优学生,做到及早发现、科学培养、充分挖潜。两种“高水平”是指要夯实学生的高水平基础,要实现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镇海中学还形成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机制。

  学校文化浸润机制。着力培育“全面发展、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风尚,着力培育“丰富、多元、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生态,着力培育“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等“五力”校本化核心素养。在精神文化层面,与时俱进调整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学校精神、育人规格方面作出新的规定;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定更多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的弹性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活动文化层面,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时空,搭建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供学生挥洒才情、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在物质文化层面,全面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两端延伸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特长生、资优生培养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影响力,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初中学校支持,使得学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前介入,及早发现在各学科、体育艺术或其他方面有优秀发展潜质、特殊才能的学生,及时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开展共享实验设施设备和合适课程资源合作等项目,聘请名家大师进校园开设报告或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关实践研究等,共同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特色课程深化建设机制。坚持“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进一步健全“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基础广博、多层拓展、多元开放、自主选择”具有镇海中学特色的发展性课程结构和课程文化。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方向,着力培育了20门左右具有较高品质和育人价值、深受学生欢迎、能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的特色精品课程,突出大学先修课程、STEM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新素养课程等,形成具有较大整合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矩阵,并不断完善课程后续开发、资源拓展、选课走班管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机制,切实提高课程实效。

  创新教育师资培养使用机制。以富有教育自觉色彩的学校共同价值观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不同教育背景、专业背景和高学历层次、高水平专业发展的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更加强调教师的职业精神、团队意识和专业水平。注重通过“专家引领”“项目驱动”“校内外共建学科基地”“学科创新团队工作室”等方式,选送更多教师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和学历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同时,适时改革学校现有的评奖评优、薪酬分配机制,为担当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成果突出的教师(团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宽松的工作氛围和更丰厚的物质回报。借此培养出若干具有领军学科发展能力的卓越教师,培养出若干学科竞赛辅导教师(团队)、科技创新和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学生个性化成长指导导师(团队),以此进一步带动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进而为学生提供更有品质的教育服务。

  教学生态创新机制。教学生态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与设施设备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浸润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生态系统,并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水平与品质。学校花大力气去创设丰富多样、多元开放、有机高效的教学生态。

  主要的努力方向有:一是借助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经典成果或最新发现来重新认识和把握学习的本质、教学的本质和课堂的本质,不再停留在经验的或是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层面;

  二是大力开拓课堂的内涵与功能,不断提升其广度、深度与厚度,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指向知识、分数和学业水平,而是充满了高认知、高创造活动。近几年学校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以“多元开放”为总定位和总特征、以“五力”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的学教策略、学教方式、学教模式;

  三是在积极依据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的同时,创建学科设计创新实验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艺术专用教室、数学中心、文科中心、外语中心等集信息资源与专业实施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

  四是把握好“教育+互联网”契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支撑教育资源的链接、增强学生内生驱动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推动学校教育的精准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中心,使学习成为自我创生式的教育,为他们成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吴国平,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北大附小:以“学玩相融”促创新人才培养

  6—12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创新素养早期培养的重要时期。北大附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将小学创新人才素养指标划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阶梯上升,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创新素养螺旋上升式培养示意图

  小学低年级段主要侧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重点通过创新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中年级段主要侧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重点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小学高年级段主要侧重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通过营造宽容的环境,引领学生积极实践,将好奇心“变现”为持久的爱好和过人的专长,并具备初步的批判性思维。

  在多年的实践摸索中,北大附小逐渐明确了适应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学玩相融”。也就是在尊重儿童天性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玩”进行有目的的“学”“教”“做”的活动。

  北大附小以“学玩相融”为特色的创新素养培养路径

  玩中学——学习的变革。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是学科逻辑的课程,学习方式以机械、被动、重复训练为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严重缺失。通过有目的的“玩”,学生畅游于融通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五大核心素养领域175门课程中。情境体验、动手实践、反思总结,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单一的知识学习到综合能力提升的学习,“玩”中实现了创新素养的自我提升。

  玩中教——教学的变革。多元异质的教师团队设计有目的地“玩”的教学方案,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综合化”的教学路径,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在玩中教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善学善悟,变身德才兼备的智慧大玩家。北大附小教师也爱玩善玩,在著名戏曲艺术家梅葆玖、国学大师张岱年等一批大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在玩中走进人文、科技、艺术的最高殿堂。

  玩中做——实践的变革。学校侧重于学生在立体开放的生活场景中解决现实问题,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去创造,形成了“玩—创—融”三位一体的实践范式,通过“基地+平台+模块+窗口”的实施系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STEAM教育中心、创客教育中心等跨学科学习平台上开展基于新技术的无边界学习;在学校里随处可以手工制作,进行创意设计制造……

  北京大学深厚的创新文化传统,中关村社区不断涌现的高科技资源,以及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独具特色的师生和家长群体,为在北大附小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践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我们还联手北大幼儿园、北大附中和北京大学,调研不同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培养需求和侧重点,向上向下有序衔接,尝试打通大、中、小、幼创新人才贯通制培养的壁垒。

  多年来,我们努力探究,收集学生在各学段、各学科的过程性表现,利用信息化手段,动态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展开智能分析,对学生进行“数字画像+正面激励+综合述评”,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用案例访谈的方式展现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既关注学生智力因素,同时,更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与评价。

  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体系为孩子们的创新素养培养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在各级各类学业水平调研中,北大附小学生“创新”类指标遥遥领先。

  (尹超,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福州一中: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福州一中不提倡将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专门的奥赛班或创新实验班,而是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出发点,不断改革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等成为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辅导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以合理组合、综合运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展示自己才华志趣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平等对话,学生间互助互学,使得师生在观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中,触发灵感、激励创新、达到教学相长。大班上课、小组讨论和个人独立钻研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

  从学科课程的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入手,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全靠教师的讲解或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或间接经验获得的,而更多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学校历来有重视学科课程的探究式学习的传统,广大中青年教师也身体力行,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开展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实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校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福州一中多方位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利用校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学生流量大的门厅、走廊设置了多个宣传栏、橱窗,经常展出现代科技知识、诺贝尔奖介绍等专栏,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活跃学生思维。学校还展出学生发明设计作品,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向往,放飞学生的梦想,让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为了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学校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公民意识、人文情怀、科学态度和领袖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福州一中在国内中学率先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创新示范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在福建省政府支持下,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创建的,可以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了解世界科技研究的前沿,萌发未来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梦想。

  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活动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配齐配足了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授课教师,对教师校本培训作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学校的教师主要参与两种形式的培训:一是校本培训学习,学校的“三牧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外出学习,如多次组织教师参加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验学校教师培训。

  成立师生共同参与的科技领导小组和科技工作组。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的校科技领导小组,统管学校的各项科技教育工作和活动,并做到了“三到位”:领导到位、议事到位、经费到位。校科技工作组依靠辅导教师队伍推进学校科技活动,并进行集体研讨、互相交流,保证科技教育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质量地开展,充分发挥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