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面向未来的STEM教学实验 哪一种走法对孩子更有利
发表于2021-09-24 12:30:21
摘要: 原标题:一场面向未来的STEM教学实验 哪一种走法对孩子更有利 妙启思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近四十年前对于教

  原标题:一场面向未来的STEM教学实验 哪一种走法对孩子更有利

  

  妙启思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近四十年前对于教育的思考放在现在仍然受用。“我们现在要把评价的目光从结果转向过程,而过程是什么呢?”潍坊未来实验学校校长祁彧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aa9f57e5652e5a0d8a8416637ce6d072.jpg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考试分数曾经是考核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高考成绩、升学率等等,这些可以量化的结果被看作是学生和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但在眼下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重新得到重视。

  

  过去的教学方法似乎也难以满足未来人才的需求。在潍坊未来实验学校,妙启思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就像是一尾鲶鱼,带活课堂氛围,也让更多的老师开始思考面向未来的教学可能。

  

  完整版可以戳这里

  

  一堂充满“问题”的科学课怎么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看起来有些“俗套”的教育理念真正实践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象一下,如果一株植物的所有种子,都落到一片土地上,会发生什么呢?”对于潍坊未来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同学来说,一堂STEM课程往往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

  

  以一堂项目制课程“植物博物馆”为例,植物种子有哪些传播的方式?怎么样能够让种子传播的更远?你能够设计出飞的更远的种子吗?层层递进的问题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从发问开始,学生们带着探究的想法观察起课堂中的每一步。

  

  你或许也上过这样的科学课:固定在玻璃片中的种子,在老师的口述下想象种子传播的过程,最后在笔记里记下一句“种子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利用风来传播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妙启思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 同学们在观察种子

  

  而在潍坊未来实验学校的妙启思STEM课堂上,老师是这节课程的发问者,而答案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当学生囿于钢筋水泥的教室内,如何让兴趣飞出城市?课堂的引入,主要是通过纪录片式的科普视频进行的。用类似BBC科学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回归到课堂当中。

  

  而单方面的知识输入,只是这堂科学课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要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这也是工程思维完美植入课堂的重要体现。学生们通过“导入-观察-设计模型-制作模型-测试模型”的逻辑,一步步层层递进,从思考问题打开兴趣的开关,到使用科学的观察法研究种子飞行的原理,在到利用手边的材料,不设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制作种子,最后分组进行一场“种子飞行大赛”,体验像工程师一样层层递进的思考和探索方式。

  

  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在挑战能力侧的目标,比如思辨能力、小组合作、勇敢尝试与表达等等。“我要被你气得飞上天找老天爷抱一抱去了。”“那你们自己设计吧。”学生之间的摩擦也是常事。在教学科研组长赵姗姗看来,这样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磨合、尊重的过程。学习,不仅仅只有知识而已。

  

  “这堂课就是技术工程的一个完整体现,其中重点要关注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作为老师来讲,我认为结果实际上并不是很重要,我们重要的是整个探究的过程。”在赵姗姗的课堂上,学生们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用塑料袋、硬纸片试飞自制的“种子”,有失败也有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失败中不断迭代自己的作品,结果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把教育评价的目光从结果转向过程

  

  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上,把教育评价的目光从结果转向过程,过程是什么呢?

  

  校长祁彧这样看待变化:“(过程)就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关注的绝不是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不是成功了,而是关注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合作的状态、观点的表达、动手操作能力、对问题的反思和迭代等等。这些对于学生的未来才更具有价值。”

  

  这也是如今的教育大背景所强调的思考,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7月24日,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时间和内容进一步加强监管。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减负”“减压”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词。但实际上,部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作业数量过多、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在“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下,反而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加压的情况,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更加紧张的情绪。

  

  近两年来,“鸡娃”成了不少家长口中的高频词,意思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在热播剧《小舍得》中,家长“鸡娃”拼完成绩拼特长的教育内卷焦虑,更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同身受。

  

  “必须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源头’,‘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见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评论道。

  

  去年10月, 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词反复出现,背后正是对“唯分数论”的社会评价标准的重新思考。“高分人才”真的是未来发展的所需要的吗?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在今年义务教育学校的作业管理要求中,明确提到了要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同时也要提高作业的质量。这意味着过去依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回归教育的本质。

  

  这也符合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趋势。今天的“Z世代”是出生在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面对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如何更好的掌握适应未来的能力,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在2019年第三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到一个问题,中国学生的成绩很好,但是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却没有那么好。未来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加强STEM教育既是国家安全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能力的需要,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也就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向北极不如指向北极星

   

  丰富多元的材料充分激发想象力

  

  “在这些年的从教过程当中,我慢慢地意识到,教育界说的教与学的一个转变,就是说教师为主导,还是学生为主导的一个转变,从我们之前老师在不停地教,给你硬性的灌输,到现在老师已经退出这堂课的主角这样一个位置。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实际上是从一个硬性的传输到指引者的角色的转变。”赵姗姗也看到了这些变化。

  

  在评价标准的变化中,学校和老师也开始重新思考面向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哪些可能。这也是妙启思正在思考的问题。

  

  2020年起,妙启思教育与潍坊未来实验学校、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一土学校、西安高新国际学校等多家学校联合开展了“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通过项目制课程、校本/特色课程、拓展/探究型课程、课后选修课等形式,成功将三维学习模式、现象式学习、融合学科教学等教学理念落实于中国的科学课堂探索之中,并为伙伴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带来了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赵姗姗将这门课程比作“北极星”。如果说传统教学方式是直接给学生指向前往北极的道路方向的话,那么在未来学校STEM实践项目里,则是教给学生辨认北极星的方式,指引他们一路向北。

  

  “你只是适当的引导,告诉北极星是在遥远的位置,给他(学生)一点光,打过来他就会朝着你的方向走去。”赵姗姗说道。

  

  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一所新建校,潍坊未来实验学校希望承载更多的活力。校长祁彧提到,教学观念的改变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一时难以调整思路,新教师也大多成长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面向未来的教学工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工程设计思维的引入,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维,从提出问题、到发散构思、提出观点、建模、实践、再到修正和迭代,如果学生能够在学生时代反复经历,那么当他走入社会,接触任何一项工作的时候,都可以从容地应对。”

  

  “它(妙启思)的介入让老师们知道,原来我们所说的就是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我们的问题设计也应该是这样的。”在祁彧看来,引入妙启思的课程就像是将一尾鲶鱼放进了平静的水池中,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都活跃了起来。“老师会越来越认识到,他现在可能更多的不仅是一个教学者,更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设计者。”

  

  回归到学生本身,祁彧表示,成绩和过程评价实际上并不矛盾。“当你真正的把这个过程做好的时候,这个成绩是自然而然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只是说我们获得获取成绩的途径不一样,路径不一样。以前你是这么走,现在我是这么走。哪一种走法对孩子更有利?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