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增强学生体质 需根本上“改革”“减压”
近日,一则体育老师的在线“卑微”聊天记录霸占了朋友圈,想上一节本来属于自己的体育课也要小心翼翼和主科教师商量。网友调侃到“别再说‘你的某某科目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根本没上过体育课”“谁说没上过,我学到的这些知识难道不都是你在体育课上讲的吗?”。欢笑之余,我们也要反思自己,这样的“卑微”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此之前,我国教育部门为增强学生体质,针对我国青少年存在肥胖,近视等突出问题对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目前,高考选修体育试点已经全面铺开,将体育纳入到高考范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对我国教育体制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只会应付考试的学习机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正所谓顷襄还信子兰语,忍使江鱼葬屈原。如果不能充分的听取反对的声音,思考更加全面的对策,那这样的改革也注定难以为继。
改革的反对声音也并非都是来自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者,而是基层人民真实的心声。首先是对运动目的地质疑,有些人认为,这种充满功利性的激励方式只能在考试前对大家进行暂时性刺激,并不能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也不能有效的控制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其次是对增加学生压力地质疑,传统科目的学业压力并未减轻,单方面的增加体育考试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是对考试的公平性地质疑,众所周知,高考之所以能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平是关键的一项,因为公平的竞争打破了阶级的限制,给了我们“寒门出贵子”的机会,但是体育考试的公平性该如何保证?身体素质各有不同,考试流程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有效地监督,考试成本的增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实际问题。探索出一套有说服力的完善的考试制度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来说,将体育纳入高考成为必修甚至是主要科目的道路还很漫长。
国家为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上的投入上不可谓不大,但是却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样的反差,引发了公众对于教育制度的思考。在诸多的反思中,最主要的声音是我们对于各校校长不重视体育科目的追责力度不够。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能将压力传导到各校校长身上,就可以迫使压力继续向下传导,以此来达到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然而,在我看来,单方面向基层干部施压是不明智的选择。主科教师占用体育课,虽然不应该提倡,但是也不能苛责他们。这些老师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为学生们补课,也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在未来的高考中多一分竞争力,这正是一名教师责任感的体现,高考虽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却也是人生道路上重要的节点之一。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压力陡增的今天,将身体锻炼和学业考试进行简单的交换,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校长、教师甚至是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而是单方面的像基层施压,即便不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也会严重打压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我想恐怕任何的政策制度都难逃“流产”的厄运吧。
我们面临着“体育难”的原因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基数大,许多职业已经接近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转了,竞争上岗是必然趋势,而现阶段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所以我们的学生不得不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来应对日后的社会压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离不开国家在整体政策上的调整。我建议,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长期来看,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让人口增长呈放缓甚至负增长,同时提升素质教育,鼓励二胎政策,让孩子们可以在一个健康的环境茁壮成长,从根本上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短期来看,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众多,考入大学并非难事,但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度大,专业不对口,实际上是对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淡化公众对学历学位的关注度,对高校进行裁剪,让每一个步入校园的学生充分学到相应的东西,同时提升和宣传大专、中专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地位,让他们不在成为低端的代名词,而是真正在本校教学领域为社会提供人才,提前为学生做好规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群众和社会团体认识并接受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让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接受属于自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也只有从根本上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才能推动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冯圣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