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未满14周岁的男孩蔡某将一名年仅10岁的女童杀害却只被收容教养3年事件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关注。
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其认知和心理上的成熟程度也变得越来越早、越来越深。而近年来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可得见当前未成年人的犯罪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犯罪年龄呈现日益低龄化趋势。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是要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暴露出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和监管上的短板。诸多案例均透露出一点,即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暴露许多不良或违法行为,但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如此次大连女童被害案中,有知情人士透露,嫌疑少年曾在住地附近对多名女性不同程度地尾随、骚扰。被尾随、骚扰的对象不仅有女童,还有三四十岁的女性。所以家庭和学校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和监管责任。家庭要更加讲究家风,学校以及整个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对道德礼法的宣传,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监护人要切实承担起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定责任,要与学校协同合作,通过开展法治进校园等类似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制意识和辨别是非、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要有相匹配的法律惩治手段。客观上来说,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对未成年人犯罪保护要多于惩戒。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爆炸、投毒等罪的,才要当负刑事责任,而且还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关爱,但也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威严和震慑作用。就在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多名与会人员提及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事件。有委员表示,如果没有刑事责任和刑法处置,不足以震慑。对未成年人不光是预防犯罪的问题,还要有惩治犯罪的内容。此外,还有与会人员建议草案增加家庭监护失职的责任。许多网民认为,这一建议非常接地气,法律本该就是与时俱进,扬长避短进行完善的。由此可见,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相应的未成年犯罪要有合适的惩治力度,以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真正的威慑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法律实现惩恶扬善的目的,也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