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正解
“师傅带徒弟”这一古老的沿袭将被注入新活力。记者从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获悉,本市将全面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今明两年将培养1万名左右企业新型学徒。(10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所谓新型,是相较于传统模式而言。过去技术型人才学艺,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员工,大多都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社会化技能培训尤其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尽管简单低效,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就需要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院校培训,达到规模化、系统化的增长效应。
长期以来,受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歧视等多重因素,职业化教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总量上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同时在结构上,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教育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从各类技术类院校毕业的中高职毕业生,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而找不到工作,很大一部分人处于“就业难”的境地; 另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蓝领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呈现出“招工难”的困境。
之所以如此,在于时下的职业技术培训“训与用”存在严重的脱节,供给与需求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以需定供”的培训模式未真正建立,从而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与此同时,脱离企业实践和检验的技术型人才,达不到企业的基本要求,无以胜任最基本的工作需要,也限制了职业技术培养机构的成长空间,使得技术培训与职业化教育行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一个国家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作为基础,产品质量精良,靠的是严格的管理和优秀的技术工人。这方面德国可谓成功的典范,其工业能维持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建立和实施了依赖于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轨制”职业教育。
双轨制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培训,供需双方紧密结合,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40%的时间用在理论学习,60%用在实操训练。他们是双重身份,既是工厂的徒工,也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的指导,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也能避免传统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下的严重脱节,让学生在培训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同时也能最大化解决就业问题。
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看,企业新型学徒制都具有双轨制职业培训的核心要素,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培训短板、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的最佳路径。按照“校企双轨、工学一体”方式,从2015年至2017年,北京市组织了五家试点企业与五家技工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了682名新学徒,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供了实践支撑,也为职业技能培训走双轨制模式探索了路径。此次新型培训模式的扩容与深化,有望走上制度化的道路,也为职业教育培训整体改革提供镜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示范意义,其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文: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