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清华北大是一种“教育回归”
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徽亳州市第一中学,8名考生高考成绩已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集体放弃了这两所名校的志愿,只为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据了解,有8名考生按分数可以上清华、北大,也得到了录取的 ,但由于进入不了心仪的专业,便改报了其他院校。现实生活中很多考生都有“名校梦”,放弃名校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这是理性的表现,是对自己负责,考生这样选择是一种“教育回归”,不必过度关注和解读。
由于普惠教育的实行,高校大面积扩招,专业的设置也就“五花八门”,这就出现了名校名气大,但专业比较“垃圾”的现象,很多家长和学生一心想进“名校”,但是进去后发现其专业并不怎么样,而且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选择错了对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此前就有报道,有些高考状元为了学校的“名气”,只能委屈自己的爱好,填写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最终出现了“悲剧”。例如:江西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本就喜欢物理,但是“名校”的本专业录取线不够,最终为了学校的“名气”,被飞行设计专业录取,大学四年,就几乎没去听过专业课,毕业后差不多换了十几份工作,觉得没有成功,与家人失联9年。现实中出现这样的悲剧还真不少,但是若是早点考虑,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名校“声誉大”,不代表所有专业都好,都适合你。高考的理想不是为了“名校梦”,清华、北大再出名,但是很多专业并不是“佼佼者”,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找到适合和提升自己道路,清华北大固然“出名”,但不代表所填的专业适合你,所填的专业在同行中“牛气”。
“名校热”的现象是多方面造成的,有学校的因素,有家长的因素,还有培训机构的因素,例如:一些培优机构与旅游团体组织来参观清华北大的中学生太多,从小就给孩子“打鸡血”,灌输“不上清华北大非好汉”的思想。还有教育管理部门把衡量考生上名校的人数当成是学校“好与坏”的指标;学校为了宣传,为了好的生源,也把上名校的人数拿来标榜学校“厉害”的借口;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孩子报考名校,对孩子的喜欢不管不问,就是为了自己有“面子”,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让“考清华北大”成为了教育的“指挥棒”,使得社会形成了扭曲的“教育观念”,让孩子们压力山大,家长们极度焦虑,进而出现了各种浮躁,把“赢在起跑线”提到了“赢在射精前”。
上大学为了什么?为了面子?为了“镀金”?笔者认为,读大学是为了让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是为了学习东西,取得“真经”,找准定位,找准爱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事物的兴趣。适当的给名校“降温”,让学生们实现单纯的“选专业”“选爱好”,而不为虚名所困,不为“面子”所累,这样的“教育回归”,才能使得学生们学有所成,尽其所能,进而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曹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