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围绕教育的话题层出不穷。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实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仅占总数的30%;浙江的近30万考生中,选考物理的也只有8万人。
不久前,教育部将科学课程提前到小学一年级,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目标。但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却遭冷遇。这种情况,与曾经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学生来说,物理学科难度较大,导致作业量大幅增加,还不一定能取得高分。在部分家长看来,高中物理中的部分知识过于高深,如果将来孩子不准备从事相关科学研究,那么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已经绰绰有余。对学校而言,物理学科依赖教学资源,因此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学校倾向让学生放弃物理。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如若缺失,将会带来许多不良反映。对国家来说,物理人才出现断层将导致工业发展后继乏力;而在个体层面,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研究也将遇到阻力。
虽然高中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在后来的学习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显,但物理学科培养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以及对宇宙、自然的兴趣和认知,对所有学科都有意义。事实上,不少地区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中,也已经意识到可能造成的物理学科“遇冷”等问题,并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客观来说,目前高考仍然是最主要的风向标,学生和家长不可避免地会因此而追求高分,但涉及未来长远发展时,应该从短期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更完备、更长远、更丰富的目标。破除功利主义、回归教育初心,既需要国家机制体制进行科学改革,创造适合发展的大环境,又需要家长着眼未来、放宽眼界,不断地去良性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需要学生自身不畏困难的努力和探索。举全社会之力,重视基础学科教育,摒弃教育功利主义色彩,回归教育初心,让“物理不易冷”。(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