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发布的《 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达到80%,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4月12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其本身底子较薄、欠账较多,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明显。“入园难”“入园贵”仍然是老百姓心中的一大困扰。因此,加快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是顺应了群众的期盼。
而教育部负责人曾在去年两会上透露,按照幼儿教师与学生1:15的比例推算,2017年我国缺幼儿教师71万,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预计到2020年缺口将达100万。这无疑将建学校易,招老师难的问题摆在了学前教育面前。
常言道,有庙还怕招不来和尚。可事实上,从近年各地教师招聘来看,老师难招的问题还真是存在。如,近日一则“广西招考教师遇冷”报道,4612个岗位报考人数不足3人。又如,去年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744个职位无人报名,1643个职位未达到开考比例。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见,教师招考遇冷已不是个例,招老师难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倍感头痛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被誉为“铁饭碗”的教师岗位为啥失去吸引力?为何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神圣的职业呢?究其原因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入职门槛高,不是说只要大学毕业或师范毕业就可以成为教师,还需要报考教师资格证,还要通过教师岗位招录考试,还有年龄限制等。其二是收入待遇低,去年曾有人对16398名全国中小学教师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一半老师全年个人收入在3-5万之间,有19.24%的教师年收入在3万以下,其中79.78%的教师并不满意当前在学校的收入。试想,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师,又怎能安心教书育人,教师队伍稳定更无从谈起。其三是编制瓶颈难破,由于有的学校受编制限制,而教师缺口又大,于是采取编外招聘,但是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待遇的公平性受到伤害。其四是职业高危,当下“望子成龙”又“护子心切”的家长不在少数,老师在施教过程中稍有瑕疵或差错,就会招来家长的投诉,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脆弱的家校关系让老师在责任心和畏惧心面前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据中国教育报所做的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八成以上教师认为其社会地位低。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首先,不仅应加大对教师聘用制度的改革,打破编制瓶颈,建立区域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教师编制、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机制,解决同工不同酬。开展教师借调乱象的整治,正本清源,盘活编制存量,确保占教师编干教师活。还应优化教师队伍准入机制,在不降低从业素质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年龄等限制,拓宽教师流动渠道。同时还需建全教师工资待遇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其次,加大对有损教师尊严行为的惩治,探索家、校、社会三方联动,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教育、尊重老师、善待老师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邓尤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