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视频一方面赢得网友对孩子们表达能力的赞叹,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死亡教育的讨论。记者搜索发现,近年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部分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逐渐加入到教学当中。(4月10日《新京报》)
在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死是一个很隐晦的词汇,死亡也会被视为不吉利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很忌讳谈论死亡,并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彼此交流也小心翼翼避免触及这个话题。活着的人很少思考死亡,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少了直面死亡的勇气,更多是恐惧心态下的“谈死色变”,自然就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去体验死亡的感觉,基于死亡而对生命与生存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只有失去的东西才会得到珍惜,也只有直面死亡才会对生充满渴望,对“活着”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灾难的考验,事故的磨练,从生死关口走了一遭的人,对待死亡更加坦然淡定,对活着的机会则无比珍惜,不虚度每一刻光阴,不挥霍每一点时间,善待自己、活在当下。一个朋友曾经因为溺水而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救醒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活着真好”。2008那场地震,劫后余生的人一旦想起,生死之间只在一线之间,每每想起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正是有了死的顿悟,才让他活得更加从容自然。
向生而死,这既是一种辩证方法,更是一种价值认知。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死亡的意义,其实就是生的价值,对死亡的理解有多深刻,对生的定位才有多精准。反过来讲,对死亡心存恐惧,无知和惊慌,就无法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大彻大悟,珍惜当下而非任意挥霍,也因为心存敬畏,而驱使自己不断向前。现代人生命安全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危险因素的警觉性不高;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生命情感的冷漠;生命价值的迷失。生命教育的缺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杀率越来越高。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并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死亡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展多年并日渐成熟,对于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命观,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自杀率越来越少,罹患抑郁等疾病群体的比例在减少,国内在这一方面却处于空白,并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和人生意义的效果。一些人无视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既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也不懂得善待和呵护他人,就其所应还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视频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死亡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几年前,在甘肃武威双城镇发生了一起小学生自杀连锁事件,六天时间里同一所小学的六名学生相继服毒自杀,悲剧发生后,有的家长竟将此归咎于当地的风水不好。尽管生命教育已实施多年,死亡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模式创新,除了一些学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外,诸如躺在棺材内体验死亡,或者接受死亡模拟试验,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也方兴未艾。不过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显然远远不够,受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影响,死亡教育不仅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娃娃抓起,还应当从提高全民的生命意识出发,将死亡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以贯之的实施,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体验死亡的过程中去善待生命,书写美丽人生。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