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星光社工中心德庆玉珍:在西藏进行的教育公益创新
12月28日至29日,“阳和方起,生生不息”GET+T2022教育科技大会在黄山顺利举办。在29日的教育与公益分论坛上,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发起人德庆玉珍以《跨越不可能:在西藏进行的教育公益创新》为题,进行在线主题分享。
德庆玉珍有很多标签:学霸、海归、政协委员、青联委员、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纽约大学读书回国后,和北大同学一起在家乡创办起教育机构及“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关注易地搬迁社区、低收入家庭和青少年群体。
以下为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成立一家敢挑战的公司,做慢的项目
北大期间我申请了纽约大学的教育和社会政策专业,硕士毕业后雄心满满地回到西藏,希望通过教育创新去推动西藏的变化。当时在大部分人眼中,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
在纽约读书时,看到一个项目叫Girls Write Now,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升女孩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当时特别喜欢,像在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
2014年末回到西藏,碰了很多壁,那时的当地教育理念还相对封闭,个体很难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变化。身边很多 的女性朋友也在西藏,我们关注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很多西藏女孩在校内很突出,一旦进入职场和社会,好像就慢慢弱化和消失了。她们更多被赋予了妻子、母亲的家庭角色,越往后女性的存在感和角色就越少。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发起了西藏第一个关注性别教育的项目“青墨斋”,项目针对藏区的所有女孩,对困境女孩免费。这个名字是基于性别教育的思考,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是女性,然后才延伸到其他的身份。
后来很多成年女性也来找我们,希望项目能延伸到大学生及中青年群体。于是“青墨斋”逐渐将维度打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做了多样化的主题学习和项目活动。
随后成立了“海雕视角”教育咨询公司。海雕可以敏锐地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长远的视角,这和我们的创业初心不谋而合:成立一家敢挑战的公司,做慢的项目,为西藏带来积极的改变。
打造一个自由空间,让幼苗舒展成长
2015年双创兴起,参加了好多创业类的比赛,很多人就评价“你们这个项目赚不了钱”。我倒是不在乎,反而更加积极的呼吁教育公平和女性创业,这也让政府和社区关注到了我们。在社区的支持下,我们启动了西藏第一个针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开展综合性课程及活动。
一次,看守所邀请我们为涉罪青少年做心理辅导和慰问。活动中,一个孩子怯怯地问“未来在哪?陷在巨大的迷茫和焦虑里,接下来该怎么办?” 合伙人告诉他“我们下次还来,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像是一个 ,后期我们就一直做涉罪青少年相关课程与活动。在做项目时,我们没有刻意去划定边界,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性。
2019年受政府部门委托,我们进入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整体运维。这是一个有九间可用教室的公共空间,针对中低收入及困境家庭免费开放,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辅助。
曾有人问我“玉珍,你觉得西藏的教育创新有可能在哪里出现?”我告诉他,“有可能在困境人群中涌现”。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幼苗才有可能舒展地成长。
青少年活动中心里,家长对孩子没有内卷的要求,也没有过溢的时间安排。相反,孩子可以自由的去探索,通过课程、项目、社团、比赛、交流活动、展示等方式,尽可能的去激发自己的兴趣。有的孩子在这里学三四门乐器,然后还去上编程、机器人课,参与不同主题的项目探究。
如果说单个的项目是散点,那么通过活动中心这样的实体空间,可以把散点的课程聚集和系统化起来,变成一个可升级迭代的统合性课程,课程体系的“根”正是孩子的核心素养。
技术类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我们最看重的,相反它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更多引入即兴戏剧、藏戏、藏歌等包容度很宽的课程形式,帮助孩子不断确认自己是谁,获得社会情感能力。
孩子早上一来,老师会问“你今天心情怎么样?”很多孩子不会定义情绪,也很难表达出来。通过绘图、拍照、表演等方式,孩子慢慢学会关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了麻烦和问题的时候,还可以进入情绪角寻求帮助,去识别和处理。
西藏师资稀缺,创新类课程少,除了引入和培养 师资,我们还通过线上学习协助教师和孩子打破资源隔断。通过线下的练习和引导,让孩子正确的运用网络和互联网工具,开展编程、STEAM、乐高、人工智能等进阶式课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活动中心,孩子们的成长周期分为萌芽期、抽条期、幼苗期三个阶段。刚进入中心,可以选择喜欢的课程,不断体验、尝试,探索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次年,孩子开始学习一些针对性课程,完成一定难度的挑战和任务;第三年,孩子将获得更多的展示、表演和分享机会,在他人的鼓励和反馈中前进。
空间有限,怎样才能影响到更多孩子?限制催生创新。我们创造了“一核多点”模式,在教室里进行常规的课程,同时进入社区、学校、机构、乡镇去为孩子和家庭提供移动式课堂。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孩子的事,家庭和社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家长需要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更好的养育者。所以我们打破了空间的局限,为孩子去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空间。
搭建区域化平台,创造更多可能
“海雕视角”创办八年里,已经服务了10万人次。除了广度,我们还希望关注到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针对于孩子去做个性化的课程和活动。比如大学生职业规划课、青春期性教育、校园反霸凌、心理疏导、家庭教育等,还包括一对一的支持,我们都在尝试。
社会工作和教育工作有很多交叉,都在做“人”的工作。个体本身是复杂的,需要我们有多维度的知识和能力提供支持。
2018年底,我和北大的学妹宗吉说“我一个人真的做不来,你必须要支持到我”。后来,宗吉成了我们的合伙人。那时候团队是10名全职多名兼职,团队90%以上本科学历,研究生占比36%。当我们服务到社区,发现一家教育机构的支持力度有限,尤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不足。于是我们注册了社会组织,团队整体考了社工证。
随后,我们创办了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取名星光,是希望我们赋能到不发光的小星星,去点亮他们,让他们有自我发光的能力。
创办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后,我们将公益项目与财务定期公开,探索基层社区的优化和建设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里,我们看到一些妇女在晒太阳,实际走访后发现她们大多有四五个孩子,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在家庭和孩子身上,晒太阳的那一点时间是难得的休闲。
谁来关注这些家庭主妇的身心健康和孩子的教育呢?此后,我们除了改善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更关注中低收入的女性群体,和社区工作人员不断沟通协作,让社区居民、残障人士、社会爱心企业、大学生等群体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
2021年之后,拉萨外的其他城市和社区开始联络我们,为社区建设寻找解决方案。今年承接了几个社区的运维建设,团队也扩增到24名全职、近百名兼职。
回看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在搭建一个区域化的平台,为个性化群体提供深度的支持——几名藏族女性在一个资源贫乏和稀缺的地方,通过公益项目和教育创新,去接纳不确定性,去进阶挑战,去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