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创新办学机制方面扩大和深化改革,不能沿着过去的老路继续走下去。大学之间必须寻求资源和利益共享,才能发挥强强联合和强弱联合办学,把广大师生的教学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在人才培养道路上闯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之路。
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事实上,北清之间互相开放课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过相关探索,而此次互通课程,则是从2020年年初重启的,如今已稳定运行一年。 作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北大、清华这一举动无疑产生了不小的示范作用。而随着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人民网2021年2月22日)
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让高校之间逐步完善学分制,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具备的运行机制。而且,必须集中体现高等院校的与时俱进精神面貌。当我们的国家在中国 的英明正确领导下,继续进行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时,我们的高等院校就不能原地踏步,而且必须站在世界高等院校发展的制高点上不断审视我国高等院校究竟应当如何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并让我们中国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得到世界公认。只有这样,我国的北大和清华等高等院校才能真正成为闻名于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靠我们自己自吹自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是不行的。必须获得世界各国的公认,才能让北大和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在攀比哪一所大学的占地面积最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而是要在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你追我赶的相互比拼,并创造出令人敬佩的研究成果来。这就需要我们国内的高等院校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始终把创新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落实在广大师生的实际行动上。
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管理和教学理念,但是我们不能全盘西化,我们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人们常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就需要我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要让我们培养的人才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世界一流人才,必须经风雨见世面,不能固步自封。大学本科学生,必须具备本科应有的综合素质;硕士研究生,必须拥有硕士研究生的真才实学素质;博士研究生,必须是高素质人才队伍五中闪闪发光的一块金子。一句话,不能让教育产业化损害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世界声誉。
正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先生所说,北大、清华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我们要把‘隐形的围墙’推倒,这不是北大在培养人才,或是清华在培养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在给国家、给社会、给世界培养 人才。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把共识变成现实;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北大和清华等中国高等院校就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并为构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郭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