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提出了“回流儿童”的问题。所谓“回流儿童”是指那些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接受教育的儿童。
造成“回流儿童”现象频发的原因不一而足,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心理因素等。社会经济方面,由于受疫情影响,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送回农村。制度方面,大中城市的入学门槛高,大多数城市通过教育控制人口,从而限制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在文化心理方面,流动儿童在学校受到不平等对待,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回流”问题。
据研究显示“回流”对于孩子的身心和教育发展也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根据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回流加重留级的比率为22.8%,明显高于一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另外,回流会增加儿童的抑郁风险,同时降低他们的自尊心和抗逆力。“回流儿童”的抑郁风险比例高达76.01%,与非留守儿童差距很大。从孩子的校园霸凌行为上也可以看到,父母外出打工显著增加其留守子女在校园霸凌中被沦为受害者和欺负者的程度。在留守儿童中,每月至少2——3次遭到别人欺负的学生占到36.3%,而看到别人被欺负的则会达到48.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到留守对校园霸凌行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让孩子成为被欺负者的可能性会更高。
为解决“回流儿童”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特别是改革异地考试政策,保证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义务制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权利,对于农民应适当放宽落户标准。而对于影响儿童入学的教育制度,也应为农民工子女设置特殊的入学标准。另一方面,农村父母在城市务工时,在不具备城市落户或稳定生活的条件下,不要盲目将子女带入城市就学;三是教师和家长应该更加关心回流儿童的学习和情感,使之更快更好地适应回流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于校园霸凌行为,学校应予以惩治,加大对于平等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们平等的意识。
总而言之,“回流儿童”的出现的问题不同于普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都应该给予关注和应对。(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