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劳动时间至少2至3小时,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中国网 7月16日)
劳动是我国传统美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劳动渐渐被淡化,在过去较长时间“唯分数论”的教育背景下,青少年被要求一味学习,而忽视了劳动的成分,久而久之,人们身上缺少了劳动带来的坚毅、拼搏、积极等 品质。教育部新规,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从教学的角度,把劳动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让广大青少年从劳动中成长,收获人生宝贵财富。
不难发现,当今青少年存在抗压能力弱、好逸恶劳等问题,新闻中爆出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青少年脆弱的心理承受力,遭遇一些挫折、失败、质疑便选择逃避,不敢直接面对。如今恰逢毕业季,众多高校毕业生面临择业问题,但反映出的挑肥拣瘦问题严重,苦活累活不愿干,一门心思图安逸、享清闲,不仅加剧了毕业生失业率,也让各行各业发展遭遇人才短缺,阻碍正常发展。
让青少年多参加劳动,可以从劳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不断迸发潜能活力;可以从劳动中感悟生活真谛,凡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的投入和付出,不断增强耐力、毅力,抵挡未来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磨难;更可以从劳动中体会工作的价值,明白劳动是光荣的,体会平凡劳动的伟大,增强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意识。
“劳动”进入必修课,是用教学手段增强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在学校、家庭,甚至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学校、家庭要以此为抓手,不断引导、鼓励青少年加入到劳动的行列,让青少年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内化于心。青少年也要认识到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都是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要热爱劳动,热爱工作,不断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