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不乏真的“大神”,但就该项目而言,多名专业人士均称,超过了小学生的身份所能理解和积累的范围。这种颇具戏剧性的冲突感也吸引更多人一探究竟。别说一个六年级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对大奖有多大支撑,即便是一个博士研究生能获此殊荣也不是一个小奖。其实,面对小学六年级孩子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的笑话,需要反思的是高考加分政策。没有利益,哪个家长也不会给孩子去做加分项。
随着教育领域不断改革,为了打破唯分数论,鼓励学生从事兴趣研究、论文写作这一导向确立后,一些父母为子女“计深远”,找到了“走捷径”的法子,动用自身各种资源、打通各路人脉,希望为孩子铺出一条捷径。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在孩子名下、撰写发表论文时连带署上孩子的名字,或自己写好稿件后以孩子的名义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为的就是在孩子升学加分、保送等方面占得先机。如此做法,不仅把改革初衷消解殆尽,更是在向孩子言传身教造假、失信等不当做法,危害不可小觑。
不过,一些人的所谓“捷径”,却可能让其他人无路可走。这些通过不道德甚至非法手段获取的“隐形加分”,抢走的正是本应属于其他孩子的机会。多数人眼中那些刚性的“规则”“程序”“底线”,在现实中如此轻易被突破。鉴于这样的现实观感和体验,在类似的情境中,更多人不自觉地将自身角色代入手握权力等资源的强者一方,当这样的想象落地,出现的可能是对“规则”“程序”“底线”更肆意、更具威力的破坏。置身这样的困局,没有谁可以拍着胸脯说“与我无关”。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全社会都极其鼓励创新,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可前提是真创新,而非假青少年创新之名,实质却是家长甚至花钱买来的创新成果,借此谋取不正当利益。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教育公平也不该被亵渎,最该强基础的领域,如果任由搭便车走捷径行为泛滥,后果不堪设想。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