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尽管都是预付费模式 教育行业仍是卖方市场
多名受访者表示,尽管都是 " 预付费 " 模式,但教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逻辑不太一样,所以未来新规的实施程度和对行业的影响需分开而论。 长期关注教育的投资人高山表示,预付费机制是导致教育机构频频暴雷的一个集体性的也是根本的原因。
培训机构的收入确认是以服务交付作为依据的,如果没有交付服务,本质上来说这个钱不属于企业。 但是,据他观察,不动用这笔钱其实不太容易,这是个很大的诱惑,很多企业都想借现金流去扩张。如果没有预付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效率就会下降,预付费相当于是有了用户的资金杠杆,所以很多企业一直在沿用。
对于新规的限定,高山坦言,如果按次付费,一方面消费者不见得方便,另一方面可能对培训机构来说也不太公平。开一个班是个双向的事情,机构准备好了师资、场地,基本上是 好了未来几个月要做的事,如果没有相应的锁定,家长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只要用户不说不来,机构就得留着位置,对培训机构来说也挺危险的。
" 从公平的角度,我觉得 3 个月的尺度算是比较适合。" 长期关注运动健身的动域资本投资人黄一帆认为,和健身领域不同的是,教育培训一般有课程体系,比如一个 50 节课的课程,如果中间少了 10 节课,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大打折扣,为了能够完整的上完一个学期或阶段,有一个预付费的约束也是合理的。 他举例,好未来也是预付费,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足够有信心, 随时退款。" 如果是这种企业,什么收费模式其实没有关系,核心是行业内的企业是不是真的能用高质量的产品来要求自己,而不是靠销售卖课赚钱。"
事实上,这不是教育领域关于预付费的首次规定。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规定校外培训机构 " 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 3 个月的费用 ",但很多机构把原来收年费的模式改为签四份合同、每份付三个月学费,借此规避规定。 丽莎对于此次新规的实施程度也持保守态度。她认为,对于刚需人群来说,教育培训行业是个卖方市场,家长没有话语权。
" 我理解政策希望减少家长经济负担,减少上当受骗的损失,但是市场格局不扭转,这事情也无解,承受损失和承担变相涨价的都是家长。" 丽莎举例,有一些数学杯赛、作文大赛,现在变成了培训机构的游戏,不是机构的学员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但只要报了他们的辅导班,就包进决赛。还有的机构可以代报剑桥 PET/KET 考试,只要报了它们的课程,不用抢直接就能拿到北京考点的名额。
" 还有一些考前培训、冲刺班、集训营,这些都不是长期课程,也不在这个政策监管范围内,但实际上最坑家长的就是这种项目。一些老老实实提供长期课程的可能被监管,很多趁火打劫的机构总能钻空子。" 丽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