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端发生变化 约50%的家长支持课外教育
发表于2019-11-27 20:44:04
摘要: 原标题: 需求端发生变化 约50%的家长支持课外教育 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做了《教育组织体系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的主题演讲。

  原标题: 需求端发生变化 约50%的家长支持课外教育

  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做了《教育组织体系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的主题演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其基础和根本在于人才培养,如何通过教育系统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供给?

  陈丽的博士生曾通过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家长认为课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在她看来,这说明,中国教育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可能存在对教育越不满意的状况。

\

  同时,今天这个时代大量的来自生产生活的智慧,来不及转化为书本、转化到学校里。传播变了,可能课程的形态、教育教学方式、教育的目标,都要发生变化。今天,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一个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有机的沟通,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网络,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

  陈丽认为,深刻揭示新的规律,我们还需要新的组织体系和新的体制机制。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更重,所以要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的供给侧需要改革,否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的教育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

  以下为陈丽演讲实录:

  陈丽: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们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处在一个历史巨变的历史方位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方位,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具有极大挑战性的命题,我们不仅要解决现实的教育矛盾,就像刚才视频里讲的“要为1200万农村的儿童提供公平的、同样水平的学前教育”,同时又要对无法想象的未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命题。

  要破解这样的命题、接受这样的时代挑战,我们不仅要有温度、有爱心,我们更需要有深度、有前瞻。我们不仅要有手段策略的变化,更要有体制机制的改革。

  从现实矛盾看,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提供的标准化的、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育,无法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个性、灵活终身教育的需要。教育的很多问题,都跟这个矛盾的变化有直接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矛盾,是每一个孩子各不相同,那标准化教学怎么满足个体需求?而在高等教育阶段,供需矛盾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同时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9亿劳动力人口人力水平的提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的时代课题。

  需求端发生变化,约50%的家长支持课外教育

  尽管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列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排在全球的中下水平。在同一时间,三个重要的会议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北大曾做出一个调查报告,2017年教育新业态的报告提出,越是发达地区,家庭对课外教育的投入越多。正像昨天卢迈秘书长所说的,可能在将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本来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就是好的,个性化的需要,让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教育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我的博士生曾通过研究发现,大约有50%的家长认为课外教育是必要的,甚至是支持的。这是因为中国家长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

  我特别希望参与到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人能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可能存在对教育越不满意的状况。这也是我们现实的问题,这是一个方面,也就是说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优质、终身灵活学习的需要。这是急需解决的现实的任务和问题。

  另外,我在会上特别想呼吁的是:更多的人只看到教育的现实问题,但我特别提醒大家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环境,而且把教育的根本性问题,都引起了变革,最关键的问题是,教育是传播知识的事业,而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在新的环境中,知识的生产者已经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原理性的、结构化的,和学科分类型的知识。知识是动态的、知识是在网络中快速演变的,同时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的智慧,都可以用来传递,都可能变成知识。知识观正在发生变化,除了有标准化的,可以划分为学科的、结构的、原理性的、稳定的知识之外;有另外一类知识出现了,而这种知识正是在这个时代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重要知识和能力,那就是海量的网络信息,那就是动态的主观知识。知识不再是共识性的,而是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了,而且是具有非常强的境遇化的、操作性的、碎片化的知识。

  过去这些,我们都不认为是知识,但是今天来看,我们的知识观发生了变化,认为它不仅可以用来传播,甚至可以用来收费,更重要的是,它是立足于这个时代的人所需要的能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知识的内涵,这类知识有这样几个特点。

  它不是靠精英产生的,它是由群体的智慧汇聚生成的;它不是偶然的灵感,它是在复杂的网络中群体智慧汇聚产生的知识,而这个群体甚至包括机器。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在同一个过程,我要特别呼吁大家关注这。

  知识生产和传播逻辑发生变化,教学方式和目标也要变

  过去,人类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逻辑是,某些人生产了知识、物化到教材中,有一些人在学校里面专门传播知识,人类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是一个流水线式的工作。但是,今天在互联网环境中,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是同一个过程。生产完就传播了,进一步的生产又有变化。知识快速汇聚大家的智慧生产、快速的完成传播,而获取知识的方式只需要参与到这样的社区中,参与讨论,自己的知识就增值了。换句话说,今天这个时代大量的来自生产生活的智慧,来不及转化为书本、转化到学校里。

  传播变了,教育怎么适应这样的时代,让今天的劳动者和未来的劳动者能够适应这样的变化?可能课程的形态、教育教学方式、教育的目标,都要发生变化。

  这是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给教育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要课题。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知识变了,那这类知识的掌握应该怎么传播?有研究提出,联通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一个人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了有机的联通,不停地共享信息,便是重要的学习。网络,比管道里的内容还重要,而人的发展是由三个网络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神经网络、概念网络和信息网络。给学习者搭建信息网络,就是重要的教学。所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教学是传播内容,而今天,最有价值的教学是搭建一个生态,让学习者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有机的沟通,建立广泛的信息共享网络,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

  同时,构建学习网络的生态,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这已经颠覆了对教学、对学习的传统理解。所以很多人说我学得不够,去读两本书吧,很可能读两本书带来的价值远不如跟在一线的实践者、一线的研究者对话的价值更大。有时,读一本书都不如参加这样一次会议,对你的收获更大。协作是什么?这也是一种信息的联通。

  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在教学空间、在资源共享、在供给侧改革、在精细化的教育管理方面,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基于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活跃的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联通不止发生在学习层面,而在互联网支撑下,联通已经发生在教学层面,就是资源的共建共享。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呼吁联通应该发生在组织层面。

  换句话说,什么叫互联网+?就是以联通为核心,构建新的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把学校的资源、老师讲的视频搁到网上,那只是传统实践的网络化;绝不是用互联网重构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所以,互联网作为人类教育教学、人类生活的第三个空间,与物理空间、社会关系空间一起,来重构教育的组织体系,而新的组织体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联通。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联通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现在组织的过程中,是一个开放的组织,正是未来8到10年教育界的新特征,区别于原有的学校教育的体系。

  所以我们大胆的做了一个推论,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的本质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类对教育的本质一直处于探索中,早期的哲学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是早期教育本体论的思想、是思维论,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教育。后来以杜威为代表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提出,主客观不是 分离的,生命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过程,所以他提出了教育生成本体论。从思维本体论走到生成本体论,从早期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走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这样走着,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在实践中长出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教育的本体又发生了变化,就是联通。构建开放互动的信息网络,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本质,在座的创业企业家,你想一想你所在的企业,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实践无非就是利用互联网,所以最典型联通的平台就是建立某种信息的联通,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所以,这个时代,联通成为了教育的新的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教和学的过程,已经不再遵循传统的线性规律,它遵循动力学物理里面的复杂网络特征,多点对多点,不再是线性的、由一个中心发布的。复杂网络有很多自组织的特征,也就是说整个教和学的最基础的规律,都呈现出跟以往书里看到的不同的规律了,也就是说,教育最本质的知识、本体、教和学的规律都发生变化。我们不仅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更要面向未来,解决适应未来的教育质量问题。

  教育面临的两大任务,一个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一个是解决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的人。这是一个极大的命题, 不是简单的把现有的学校教育用网络、用技术更快速的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就行的。

  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需要跟社会融合

  不仅有爱心,不仅有温度,我们还需要深刻的揭示新的规律,我们还需要新的组织体系和新的体制机制,才能解决问题。

  建设教育强国,在这个时代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甚至为世界人类的教育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我们一直在寻找,哪作为切入点?我们曾经在中小学做了10年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跟着老师们一起磨课,做工具、做资源、做功课,那么,用什么点来撬动、让变革跟时代的契合性更强、更快?我认为,在这个时代,要特别关注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的变革。

  大多数人可能都关注资源,关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但是在上位的组织体系服务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有很多微观的变革特别容易昙花一现。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要关注教育跟社会的融合。全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人民一起办,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个性化、优质、灵活、终身学习的需要,否则无解。只在学校范围内,只靠政府的投入,这个逻辑是无解的。

  未来的教育是一个与社会高度融合的、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它有校内跟校外的融合,面授与远程的融合,正式与非正式的融合,同时技术环境更是互联互通的体系,但是我们要有社会参与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教育的服务模式,由供给驱动的教育服务,改为消费驱动的教育服务。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更重,所以要构建开放的教育组织体系,同时要大力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的供给侧需要改革,否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的教育需要。

  我们更多的关注手段和策略,但是对两方面关注不够,借这个会,我呼吁大家要关注的是:第一,在互联网环境中新的教和学的规律。国家发改委从去年开始专门为教育设项目,但是整个行业的关注还不够,不揭示这个规律,你用的新手段还是新瓶子装的旧酒,就没有办法培育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得适合新一代原住民学习的特点。

  第二,对新制度的关注不够。如果我们的组织体系、体制机制不变,即使 的手段,在现有的组织体系下也难以大有所为。我们有爱心、有使命感,这还不够,还需要有新的制度来支撑。

  最后我想特别说,可能现有的学校制度,是工业社会产生的体系,面向未来的教育组织体系是什么样,值得探索,但是我们要解放思想,不要被现有的方式所局限,我们要大胆的去探索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谢谢大家!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