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阅读与体育:普通孩子逆袭的秘诀
在过去,高考一度被看作是改变命运的唯二条路(另一条为参军),但在今天,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上大学并不困难。这在客观上也稀释了上大学的意义。
说得直白一些,考上清华北大的90后,基本上也不可能靠自己在北京买房。但在过去30年,中学毕业生在北京买房的比比皆是。
更重要的是,高校所能提供给孩子的改变,赋予孩子的能力和信心,也在不断下滑。今天的大学,师德沦丧的程度超出人想象;今天的大学,对社会重要问题的回应速度之慢令人失望;今天的大学,对知识的垄断资格正在消失。
所以,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能上好大学固然很好,但如果在比拼应试上消耗了大量元气,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那反而得不偿失。
孔子说“因材施教”,实际上暗含着一个背景,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所以,今天中产和工薪阶层的家长,需要做的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就是仔细观察、总结孩子的特点。通过日常的生活、玩乐、与人交往,观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成长过程,99%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清两点:第一,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第二,我的孩子在某一两个方面颇具特色。
那些孩子主动学习,热爱考试的家长,就可以努力培养孩子参加高考,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是985大学的有力竞争者。
那些明显对学习不感冒、厌恶应试高压的孩子,则需要父母为他量身制订一套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化竞争。
当然,这里很考验父母的学习新东西的能力,也需要父母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更考验父母内心足够淡定,要经得起攀比体系中的各种“比较”。大部分家长都折戟在一开始,因为受不了其他孩子那么 ,自己孩子那么愚笨。这些家长在社会生物学意义上,也就被正式划入了百合科-葱属-韭菜种。
除了培养孩子的特长,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应该具备两大最基本的习惯。一是阅读,二是运动。
阅读几乎是一切学习 效的手段,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并促进更大量的思考;运动是提升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素质的捷径,长远来看,想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需要每天运动一小时(清华大学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