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争夺中的县教育局: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发表于2019-07-12 17:11:27
摘要: 原标题: 生源争夺中的县教育局: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对中学而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政策,也不是捐赠,而是生源。如果说,北大、清华等

  原标题: 生源争夺中的县教育局: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对中学而言,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政策,也不是捐赠,而是生源。如果说,北大、清华等等985、211这些学校招生的名额是一定的,那就注定了全中国优秀的高中生的数量也是一定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原本是按照生物的自然方式去分布的,但是我们现在只是把它集中到了某些地区的某些学校,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资源的跨地区流动。

  最基础的生源分布的集中,可能就是成就了这些我们熟知的知名中学的原因。我们看到城市中的重点中学变得越来越好,但同时那些被“扫荡”之后的中学一点也不好。在县中,好学生全部到了市里,还让这些中学能看到什么希望?我并不是要指责任何知名中学,因为这个制度并不是这些学校定的,我要说是制度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看看,那些失败的中学到底是怎么变得一地鸡毛和满目疮痍的。

matese-fields-pvHma684eEI-unsplash.jpg

  我从小就学会了打麻将,在调研完县级中学后,我感觉这是一个麻将的局。当县教育局的局长和县中的校长及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三方一坐定,发现高中教育没法搞了,优秀学生都走了的时候,他们这一桌牌局就是三缺一的状态,他们等着谁来?这个时候他们就等着市场资源进来。教育等待资本市场的介入,这个缺口越开越大。优秀生源走了,县中如何崛起,我特别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但是我发现,他们完全没有办法打破县里的政治生态,我看到的是政治生态决定了教育生态,教育问题的根源不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县域教育的失败根本不是一个校长干出来的事。所以我把这种局面比喻成一桌麻将的局。县委县政府开的赌局和赌庄,在三缺一的状态下引进了外部的市场资源以后,他们如何来打这样一桌麻将?

  这个县前几年的一次中考的前100名的85个全走了,就剩15个在本县念书,想想这个县还有元气吗?元气已经被抽空了,接下来如何下好这盘棋是相当难的。而初中毕业就到外地去上学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他们跟家庭远离了,自己从原生的土地上被连根拔起,他们还有什么生活经验可言。当他们一切成长都来自于书本的时候,这种人是很可怕的,我在大学里教书这么多年,发现他们内心活得很不容易。

  县教育局:政绩锦标赛中的下注

  教育局局长的心态是“不得不赌”还是“何不一赌”。他是这个牌局的发起者,当县委县政府让他来做教育局长的时候,给他的任务是要盘活这个县中。这个县中曾经是省级示范高中,不出十年,却衰败到连当地村民几乎每个家庭基本都有这个学校的课桌椅,这个学校的东西都快被偷光了。当大家觉得这里教的孩子不值得期待的时候,他们来偷学校的东西是毫无畏惧的。

  过去十年,县级领导班子频繁更换,掌权的人在变,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想方设法从县中捞点油水。这个学校花了很多钱所建的漂亮的食堂,居然一天都没有使用过,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利益格局没搞定。直到县中高考成绩持续在全市垫底的时候,县里的父母官里才开始重视早已残破不堪的民生工程。他们为什么认为残破不堪?统统把苗头指向了市里中学,认为把好的苗子都拉走了。我们没有看到县中生源流失后面的负面效果。

  这个案例非常极端,当然并不表明每一个县都这样。

  他们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县中的托管改革,地方政府以契约的方式向教育中介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当政府的教育服务是用钱去购买的时候,其实这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尽管我知道从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管理方式的变革,这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老套路,就是用财政的钱购买公共服务,认为这可以提高效率,它确实也提高了效率。我们发现这位局长其实非常难做,他的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的赌徒心态背后向我呈现了一种畸形的政治心态。因为当他要引进外部管理的时候,是县委书记主张他这么做的,不料等到决定一做出,他就走了,任期还没到就走了。把教育局长悬在半空中,怎么办?这个事情已经上马了,老百姓都知道县委书记调走了之后,举报信纷纷而至,于是我就看到了他向巡视组汇报的材料。

  这个局长非常厉害,他从县委要来了不少的财政拨款,从县财政资源里切下一块很大的蛋糕给到教育。教育局长在整个县级班子里是最弱势的一个职位,他从县的财政盘子里切到了蛋糕,也就是说他从赌场要来了赌资,某种程度上就解锁了县政府之前封闭且坚固的内部结构。他的牌技是很高超的,尤其体现在他跟外部机构签订合同的时候。但是,不管他的牌技如何高超,唯一不能盘算的就是规则,即干部任免规则。他既然不能盘算规则,于是他就利用规则。所以在不得不赌和何不一赌之间,他选择了何不一赌,那就赌吧。

  外部机构我们说他们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正我是外来的,失败了也没关系。他们不需要投入什么成本,因为跟政府签订的合同所有资金都是来自于当地政府的。他们的做法确实让县中焕发出了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生机。他们做的改革在座各位校长听了都会觉得这简直太简单了,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措施,都让这个县中能看到希望。

  托管方在这场赌局当中几乎没有投入成本,也没有公共权力下的责任束缚和政治枷锁,他们更能够轻松地面对县中改革的成败,即使失败也可以轻松离场。当前,在大的改革框架之下,其实有不少政府的研究机构参与了挂牌、输入管理理念等过程,我觉得基本的心态跟这个县中的托管机构是有点类似的。

  教师:生源流失后的工作状态

  教师部分我们取的标题是“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原来以为老师就练好基本功,不管教育改革怎么改,终究可以教出好的学生。但在这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意思是:反正家业惨淡,没有别的出路。在赌庄关门之前,他们是离不开牌桌的,这个牌还要打下去。当好的学生走了之后,面对前100名只剩15个学生在这个县里上学,他们就觉得我再怎么教,都没有办法体现工作价值。学校原来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并没有及时察觉和应对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当地优质生源的不断流失反应太慢甚至麻木不仁。我在其他很多县也看到,尤其是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流失的到市里甚至到省会上学的学生,一般都是在县城甚至是县政府门口集合乘坐大巴外出求学,极具讽刺意味。

  这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并不低,这所传统老校当中,93.3%的老师都是本科毕业。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面对他们,我经常想问一个问题,县中的衰落是他们无可奈何要接受的命运,还是他们自己酿成的悲哀。就算那85个学生走了,剩下的15个以及100名之后的,他们也是人吧。但是在这样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之下,他们只能不被当做受教育者对待。

  教师的心态是这样的,他们端着政府给的铁饭碗。县中教师既不同于市场化的雇佣关系中的雇员,需要时刻面临筛选和淘汰的竞争。因此,不需要积极主动地预测、应对和适应变化、挑战和风险。他们也不同于政府公务员,需要用政绩在政治锦标赛中标尺和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地位优势,时刻面临着升迁和晋升的压力。相比之下,教师并没有公务员政治利益的诱惑,没有雇员市场生存的压力,就像处在无风带的夹心饼干,他们是感受不到风声的。

  学校管理制度相当简单粗暴,干任何事情都以钱计算,比如上一节课3块钱,晚自习5块钱,有老师说5块钱不要行不行,我不晚自习,要不给你5块钱,你替我去看晚自习。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实的。学校也缺乏淘汰和竞争机制,使得这些老师有足够的职业资本保持高傲和不合作的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调研到的教师的状态。当然也会有教师说到非常痛心疾首的状态,他们想教而不得。他们想开足高中的实验课,但化学老师没有药品。他们想要集体备课,想到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课件,但是电脑存放在政府几年手续都下不来。很多行政工作在这个地方的体现都是突破你的常识和底线的。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