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儿童文学作家眼中的分级与不分级
资深媒体人、儿童文学作家张弘从创作者的角度谈到她眼中的儿童分级阅读。她认为,没有一个作家愿意用“分级”的概念来约束自己的创作,“一个稍有些野心的作家,一定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限定在只给某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他一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孩子反复读,能在不同的年龄读出不同的感觉和深度。”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没有分级意识和读者意识,这种意识不单单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更体现在他能够深入体察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也必定要调动他自身的很多童年记忆、童年体验以及对儿童的理解”。
张弘认为,儿童文学是最好的激发儿童语言的灵性文字,可以激发儿童对社会和自我的理解与认同,“当我们理解了创作本身的复杂性,理解了分级和不分级的矛盾性后,我们再去看各种分级阅读书单时,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所列出的图书了,而是其背后的儿童观和价值观。”
郭史光宏则认为, 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都在尝试挑战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很多年以前,教师很难在小学生中进行生死教育,也很难谈论一些哲学命题,可是当一些非常 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现时,这些话题的讨论就变成了可能。”
与作家在创作中的相对淡定不同,国内出版商对于分级阅读市场的重视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这其中也是喜忧参半。孙慧阳认为,如果“桥梁书”的引入和越来越多高品质原创儿童读物的出现是令人喜悦的一面,那么市面上大量出现的经典名著缩编拼音版则值得警醒。
“经典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已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洗和检验,这样的作品又怎么能随意缩编呢?是应该缩编文本中的情节还是对话?抑或是其心理或景物描写?缩编以后,还能算是经典吗?”孙慧阳觉得,经典作品被缩编后,表面上看字数少了,句子短了,其实并没有真正助力孩子们的理解,反而制造了某种阅读中的“雾霾”现象。
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孩子
当成人为孩子们的阅读到底该分级还是不分级争吵不休时,孩子们的回答则既简单又单纯。论坛上,来自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孩子们,总结了他们最不喜欢的几类书:一是道理多,文字干瘪;二是没趣味,情节感差;三是太深奥,难以理解;四是过于血腥和暴力。
而针对教师和家长在儿童阅读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心态,蔡朝阳引用了一句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话:孩子们总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孩子的方式干着坏事成长的。他回忆说,自己从小也是看着“垃圾书”长大的,如今则是一个“热爱古典文学的中年人”,“我儿子的唐诗启蒙来源于《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唐诗漫画。所以,当我们向儿童推荐图书时,还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要把阅读的自由权还给孩子。”
对此,郭史光宏也表示赞同,“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做分级阅读而将其变成了一种限制和捆绑。因为,每一个儿童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兴趣、环境、成长背景等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个体在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方面的差异非常大,所以不太可能有一个标准或者分级系统符合每一个体性的儿童阅读需要。”从这个角度说,不会存在完美的分级阅读,它的核心目的是提供阅读参考和指导,而绝不是为了限制和捆绑儿童的阅读。
在郭史光宏看来,儿童分级阅读并不是简单地出一份书单,而是包含分级阅读研究、分级标准体系建立以及分级阅读服务,等等。“表面看来好像是在为图书分级,其实质则反映的是我们的阅读观和儿童观”。
因此,分级阅读永远是第二位的,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改变的。分级阅读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勾勒孩子阅读成长的规律和曲线,也帮助成人更清晰和理性地去理解孩子的认知和成长规律。
本土化的儿童阅读分级体系呼之欲出
亲近母语创始人、 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认为,儿童分级阅读不只是对读物的分级,其实质是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读物并给予其适当的建议和指导,以提升其阅读能力和素养,促进其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
徐冬梅以蓝思分级阅读体系、A-Z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和发展性阅读评估分级体系为例,指出这些分级阅读体系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分级阅读理论和应用实践体系,其中蓝思、牛津、培生等英文分级阅读体系也已被引入国内。
在国内,中文分级阅读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阅读+出版”为模式,以出版社为主体,研发中文分级阅读读物,代表机构为南方分级阅读和接力出版社。第二阶段,以“阅读+科技”为模式,以科技公司为主体,进行中文分级阅读互联网产品的应用探索,代表机构为考拉阅读、攀登阅读、悦读家园等。
徐冬梅认为,相比于成熟的英文分级阅读体系,中文分级阅读体系在发展了10多年后,仍存在很多难点问题。例如: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如何建立?汉语的儿童语料库如何建立?如何科学评测儿童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如何进行中文读物的科学分级……
“中文不同于英文,有其独特性,在分级阅读时也更复杂,比如,不是短句子就一定是表意简单的句子,篇幅短小的也不一定就是浅显的文本。”另外,中文的音韵也非常重要,让孩子在童年时充分地诵读和吟咏,是孩子学习母语必须的内容,“这不简单是为了让他们多背几十首诗歌的问题,其背后有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徐冬梅认为,很多儿童阅读推广人都是儿童“默读”推广人,他们只带领孩子们读儿童文学、读整本书,这是远远不够的。
也正因为如此,亲近母语很早就研发了《日有所诵》,可以进行儿童诗歌的分级诵读。系列产品之一《我的母语课》,则属于儿童文学文本的分级阅读。徐冬梅透露,经过10多年的探索,尤其是近3年的努力,亲近母语的分级阅读标准已经基本完成建模工作,很快就能和大家见面。而即将推出的儿童中文分级阅读互联网产品——小步读书,则希望能实现三个目标:相对科学地测评儿童的阅读水平;为儿童匹配适合其当前阅读能力的文本;提供专业的阅读陪伴和阅读指导。
针对亲近母语公布的《中国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2019年版)》的相关质疑,徐冬梅回应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存在很大的不同,“阅读实践中,教师和父母十分需要针对不同年级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书目推荐,而这份书单的背后蕴藏着我们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也盼望,能有更多的机构和组织加入进来,为中国儿童阅读持续做一些打根基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