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大部分省份专升本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情况自2015年专升本教育规模进入快速扩张期十年来还是首次出现。而对于2025年的情况,他们认为仍不容乐观。
在过去的十年,两组数字的变化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一个是专升本招生规模的变化预示着政策面的转变。在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专升本扩招政策,全国专升本招生人数大幅增长,为众多专科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升学机会。然而在2024年,缩招趋势开始出现,一方面为了避免因过度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部分省份对招生规模进行了适当调整;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导向在招生规模的变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专升本的招生计划。
而另一个与行业生存直接相关的专升本报考人数也出现了转折。过去十年间,报考人数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是2020-2022年,由于专升本扩招政策的实施,录取机会大幅增加,这一利好导致报考人数迎来了一个高峰。然而,转折出现在2024年,有些省份报名人数甚至比2023年减少了20%,这令专升本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们颇为担忧。
对此,记者走访了一些行业资深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整个专升本教育行业应该往哪里走?规模还是质量成为摆在大大小小从业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在众多受访者中,深耕重庆专升本教育市场13年的唐志显得有些“异类”。他向记者透露,2024年他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分段尤为突出,重庆市普通文科类268分及以上分数段共11人,其中8位是他的学生,而普通英语类268分及以上分数段,他的学生占比也达到了45.4%,这个成绩放到整个行业都非常突出。
谈到近两年专升本教育领域出现的变数,他的一些观点与同行有所不同,比起政策的影响,他认为学生们的态度转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过去,专升本在学生心中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憧憬。对于许多专科生而言,专升本是他们弥补高考遗憾、提升学历层次的宝贵机会,因此专升本的热度持续攀升,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许多学生在专科入学后,便将专升本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而现在学生们正变得谨慎和理性,不仅仅是跨过那道门槛,还会综合评估本科阶段的学习问题以及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形势,甚至升学成本也是考虑在内。例如曾经有一个学生就问他,考上了本科但经济压力大,犹豫要不要去上。当记者问到这种谨慎对培训的生源会不会有影响。他表示,学生的目标明确,反而让他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内容上,不用通过“夸张言论”或“成功学”去误导学生。
除了学生态度的转变,唐志还提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变化,那就是从2024年开始,许多地方的专升本官方不再公布最高分,只提供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唐志认为这实际上是官方释放的一个信号,就是希望专升本教育能够更注重整体质量而非为了制造噱头片面追求高分,从这方面来说,整个行业必须尽快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为了完成这种转型,唐志的做法是在教学方法上投入更多精力。为了解决专升本考生既要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又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的难题,唐志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新出“最小知识闭包”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历年专升本考试真题的深入分析,精准提炼出考试中最常出现、最核心的知识点,构建出一个“最小知识闭包”,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体系,让他们能够利用关键知识点,像撬动杠杆一样,轻松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同时,唐志深入研究专升本考试大纲,从中提取出计算机课程14个章节的98个知识点,并借助AI工具,按照考试频率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编排和优化结构,从而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和时间。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对于像唐志这样相对独立的专升本老师,“质量竞争”时代的到来给了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而大的培训机构也在谋求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据记者了解,某大型教培集团正在探索AI等新技术的应用,希望通过系统化应用科技手段,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降低边际成本,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另一家机构则从完善服务体系上做文章,提供入学咨询、课程安排、学习进度跟踪到考前冲刺、志愿填报指导等一站式服务。一些中小型培训机构也在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例如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或地区,提供特色课程、个性化辅导等,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宏大版图中,专升本教育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仅是专科生实现学历跨越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关键力量。而如今,这个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