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科消亡,文科留学生离“要饭的”真不远了吗?
哈佛大学取消了至少20个系和其他项目的30多门秋季课程:历史和文学系受影响最大,包括《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以及《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等。此外,艺术与建筑史系和宗教研究委员会也各取消了三门课程。
连哈佛都这样了,难道文科真的不行了?
01
“文科衰落”的现代世界
数据上看,文科的势力越来越惨淡。在哈佛大学,2022年仅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从全世界宏观数据看来,2012年到2020年间人文学位毕业生人数下降了近30%。
在大众的认知上
文科更是卑微已久。在绝大多数高中,“文科班”甚至“文科实验班”都是低“理科班”一等的存在,也有很多家长认为文科生是因为理科学得太差不得已而学的文,“**是个文科生”甚至也能在理工科学生的口中成为一句看不起人的玩笑话。
手做事”的理工科成为了“更有前途”的学科。
#文科消亡?#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为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政府开始调整教育资源配比,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增设职业类工业高中,并大幅增加工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同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 新加坡则直接摒弃了历史等纯文科的教学,导致很大比例人口对建国时间等常识一问三不知。
近几年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国内外很多高校纷纷面临财政压力; 为了控制成本,它们“基于重点发展领域和绩效进行资源配置,转向更具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STEM学科”。通俗地说,特别是美国高校的那些“烧钱”的、人数极少的冷门小班研讨课,首当其冲成为了被削减的“低性价比”教学活动。
02
遍地鸡肋水课,学文注定死路一条?
近年来,中国留学生申请STEM专业被越堵越死,申请文科也成了一条相对容易的“曲线救国”策略。
有些人最终为了就业等等转入其他专业,也有些 (不愁吃喝的)同学可以真的做到“纯粹为了理想”而继续攻读那些光听名字就令人费解的专业—— 很多学纯文科的留学生戏称自己是“要饭的”,知道大概赚不回天价学费,也不能把诗和远方换成饭吃。
思想超群、文笔老练、被人夸“不一般”的 藤校文科生,大一上完就把志向调整成了当 留学中介;
钻研古典文化的学生,假期实习纷纷跨界 搞AI、卖保险;
做不到潜心搞学术的文科生,开始浮躁地闯入各交叉领域, 用自己的短板碰别人的专业,或者为了饭碗,把有限的一点才情都历练成了僵化的八股;
可能也有 有恒心的文科生,可惜水平一般、不懂变通,“擅长”的技能偏偏 撞上了AI降维打击的领域。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眼花缭乱的时代,人人知道学习新奇的、灵活的、“有人性的”知识受益无穷,大学当然也在尝试进行各种课程改革,想让所有学生都不被囚禁在自己的所谓专业中。但现在看来,那些所谓紧跟时代的交叉课程,要不就成了教和学都有口无心的水课,要不就设计得既折磨人又缺乏深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通识博雅”的理念很好,但抱着全面了解世界期待的学生热情饱满地学了一个月,发现这些 人文社科类通识课就是被强加价值观、作业观点次次被PUA、拿分全靠抱大腿和赌,受益颇浅之后,在“评教评学”中纷纷炮轰课程设置; 勤于试验的学院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折腾得老师们也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缝合怪”课程被搬上高位,有意义但没绩效的课程纷纷流产……
虽说大部分文科在创造物质价值上远不如理工科,但是没有文科真的可以吗?
03
文科无用,但为大用
《最后一课》中,当“甚至不会用法语写作文”的小弗郎士即将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权利时,悔恨、落寞、茫然涌上心头;他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与自己骨肉相连、那么可爱。
上中学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像小弗郎士一样调皮贪玩,对“不打算选考”的人文科目糊弄了事、及格万岁。
但没有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璀璨文化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彻底没有文科”的痛苦呢?
人人在“抱佛脚”时对海量要求全文背诵的古诗文唉声叹气,可谁在心情逍遥时不想吟诗作赋两句?
做文言文阅读理解、名著阅读时,我们苦恼自己“一个字都不懂”“对历史背景一无所知”,但谁又不想在与自然科学相处了一个晚自习之后,在文科材料中寻找一刻漫无目的的消遣?
当我们碰到一个算不明白加减法的人,可能觉得他“挺离谱的”;但如果遇到一个不知道诸葛亮是谁的人,大概会怀疑他“不是中国人”。
“洋人出洋相”、海外华人目不识丁、周边邻国对中华文化东施效颦,常常看得看得人哭笑不得、愤怒与忧虑交加——或许这些就是完全漠视文科、置历史文化于不顾的下场。
大学里开设的很多文科课程,像“全球变性史”这些,普通人听起来确实小众到奇怪,不像能起什么保护文化的作用的样子。但是,每个学生在认真学习、写论文的过程中,都会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章,知晓并关心很多世界上未曾被大众看见、接受的边边角角,听见并尝试理解形形色色的声音和观点。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文化底蕴、理解能力、道德素养、审美情趣都会渐渐得到提升,从而脱离低级趣味,对身边及远方的世界形成更丰满的认识、独立的见解和由衷的关怀。
04
理科就能高高在上,文科只能夸夸其谈?
旧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会把“理科生”当成光荣的身份,哪怕数学不及格、理综两位数,也号称“选读理工科”。刻板“理工男”们把一切类型的问题都放在“真空中的球形鸡”模型里分析,并且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名校毕业的文科生在领导位子上指点江山,却不知道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重……
如今高中同学毕业后,有信息竞赛大佬华丽转身入读政经哲,有奖牌得主选老本行只为“都会了,有时间玩弄古琴”。惊讶之余,不得不说他们其实才学得通透,既有知识又有情怀,做到了真“通识教育”。
大学朋友里,数学专业辅修电影、CS大神热衷亚洲研究的不计其数,每个人的选课都看起来不太合理,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找到了逻辑。
真正学习能力强且乐于不断拓宽眼界的学生们,在脱离分数和生计的束缚时,不能粗暴地以“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等等区分、互斥;大部分人也会在能力范围内用鲜活的兴趣拥抱更广泛的人文情怀,不以长篇大论卖弄知识为目标。
作为“理科生”的我们可以承认,确实在中学阶段认真学习的人文知识甚少;客观看来,今日的社会或许确实没能为一心修读文科的同学划出康庄大道,大学也在有效地传授人文知识上面临一定挑战。
但是,唱衰文科就像是把地球看作质点一样的低水平发言,文科消亡的浪潮若真的卷来,那怕不是要扑灭全人类的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