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权重最大的中国留美市场、留英市场持续缩水,复苏遥遥无期;中国香港、新加坡的申请量在不断攀升,港大的热度连清北都有被烫着的感觉;小语种的法国留学、德国留学、俄罗斯留学增势强劲……
显然,国际关系在变,比国际关系更敏感的中国宏观经济也在变。在消费降级、北京CBD白领开始带饭的历史新阶段,留学市场迎来的是霜降、冬至、还是大寒?
鄙视链一直存在,但里子出了问题,也就顾不上面子的事了。
于是,“去中心化”(我曾称之为“祛魅化”)的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为孩子的留学规划类似“海淘”,个性化、实用性极强,先拿个证,别像国内教育那么累。理性不意味着学校差、留学目的地非主流,适合的永远是好的。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原发性的“极端化”择校申请,这是QS前100持续火爆、海外名校的中国留学生人满为患的根本原因。
高净值、高端人群对名校偏执、任性的同时,又偏偏在国际教育面前 地暴露出原生家庭传承的亲子关系失控,管不了的孩子在体制内的重点学校离经叛道,然后被推给留学中介或国际学校,期待老外来管。
挣扎在“考研后留学”决策迷局中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实还是在延迟就业的方式上纠结。
北京新闻广播在就业市场总结的国内教育、国际教育“等级链”是否真在左右供求关系:
985本科+TOP100留学硕士>普通本科+43所国内硕士>留学本科+留学硕士
我采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单位的“四大”合伙人这样评论:
“留学海归的英语口语表达要强于国内毕业生,但在中文、英文写作方面,并没有体现出特别的优势……在招聘方面,对国内毕业生、留学海归一视同仁,注重专业背景和能力应用。”
也就是说,在中国海外留学市场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时,应届留学海归与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市场经受的压力和待遇严重趋同。
海归预期的月薪也不过是1.3万-1.5万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官方发布的《2023年个税清缴数据报告》),而工资条的应税工资往往只是预期的一半。
在我看来,留学降温是好事,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升学市场,中国学生自由意志的选择越来越多。
不过,我们又遭遇了多年来宏观经济下行最严重、就业市场最冷清的年景,留学也被裹挟着抛进吐槽的痰盂。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和孩子在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中陷入疯狂、无序,这是教育之过,还是留学之过?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疏离才是留学内卷化的原因。再明确些,当家庭教育外包给学校教育、机构,留学注定也要卷。
卷与不卷在于每个人的选择!
圣诞、元旦就要到了,感谢留学圈的朋友们多年来的支持与鼓励,祝大家双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