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脑的填鸭式教育 塑造阶层囚笼的 手段
世界的组织形式,其实和你的大脑,没有任何区别。
信息,先进入你的认知体系,再内化为你的长期能力,才会有价值。
而你,需要进入世界的运转体系,并且变成几乎不能被替代的角色,才会有价值。
但填鸭式教育,阻碍了你对这个能力的养成。
题海战术,最无脑的考试策略,扼杀了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
注重短期结果,强调记忆力,做得足够多,只要能记住,考试自然能拿高分。
然而,知识的学习,记住只应该是第一步,
记住之后,如何让它完善现有的认知体系?如何把它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把它熟练运用,最终内化为我们的能力?
而能力,才是价值评价的 标准。
说得世俗一点,能力才能决定,你到底能赚多少钱,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只要记忆力正常,重复做,重复看,总能记得住;
而要把单个知识点,融合进你原本的认知体系,需要的是好奇心,需要的是主动探索的欲望,需要的是构建框架的能力。
因为,你在修改你的大脑结构,你需要把单一的知识点,不断分析、联想、归纳、总结,让它和之前的知识点产生链接;
并且再用这套新的认知框架,去做事,去不断地做事,最后才能内化为能力。
填鸭式教育的核心,是用最短时间、 效率,把标准答案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
但背后的代价,则是每一次灌输,都在削弱你主动思考和构建新知识框架的能力。
神经元网络通过不断构建和连接,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而填鸭式教育,通过外部输入,为你划定了思考边界,并通过18年的长期训练,让你变成一个只会在既定规则里运转的机器。
不带主动思考,缺乏突破的勇气,不停在原有框架内重复行动;
填鸭式教育塑造的,只有对权威、对规则的服从。
但世界,不会奖励那些“遵守框架”的人,只会奖励那些“打破框架、重新组织结构”的人。
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大脑,每个行业就是一个神经元;
创新来自于哪里?创新一定来自于跨领域的结合,来自于对原有世界结构的重塑,来自于持续对原有边界的突破。
如何做到?先从学会问为什么开始。
填鸭式教育从来不回答「为什么」,只回答「怎么做」。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看似合理的观念,并且还会被奉为 真理;
而正是这些观念,束缚了你的创新能力、你的主动思考能力;
观念是指导我们做事的 准则,会限制我们一切的思考与行动。
学会问为什么,才会打破原有观念,构建新的结构,让你发现:
”哦,原来事情还能这样。“
规则是大多数人的囚笼,是少数人的跳板,你想要成为谁,就看你怎么选了。
作者简介:Hi,我是Ray,厦大毕业,一人公司,分享效率工具、自我管理、个人商业化,让更多人成为新时代下的超级个体。
填鸭式教育的兴衰史
作者|羽球小将和他爹的
填鸭式教育是我们家长听到最多也担心最多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那到底什么是填鸭式教育呢?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呢?它为什么在中国教育界统治了这么久呢?它的利与弊、功与过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填鸭式教育的概念。填鸭式教育是指灌输式教育,由原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发明。填鸭,即在鸭子生长的一定时期,通过按时把做成长条的饲料从鸭嘴填进去,减少鸭子的运动量,使鸭子快速增加重量。被养鸭人看到,他们肯定会很惊讶,原来是我们改变了教育界,诺贝尔奖应该给我们发一个。可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是一种失败的产品,结果被我们发现,还高兴的拿来使用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说一说它在中国为么什这么有市场。
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宗教礼法的束缚,因此中国人普遍是比较保守的。也正是因为保守的思想使得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在过去基本全部都是这种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给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务就得了”学生们的心声,"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成功抢占了前两项,就是对"做"视而不见。基于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信息的闭塞和传播的困难,也就没有多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思考这件事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和获取变得极其的方便,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思考它了,教育改革也就开始了,由应式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它的利与弊,从局限性上来讲,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它只充分把老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但毫无创造性可言。照这么教学生,社会还怎么进步?说的严重点,人类那点进步的文明有可能就到此为止了。当然了,这也不是 的。
至于利,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知识。填鸭式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长久下去,中国的发展就会有很大问题了。而填鸭式教育教育出来的天才,绝不是因为填鸭填出来的,而在于他们能够在填鸭的教育方式下,努力保持自己的思想。
有些人在此种教育下成功,原因很多:
1、有些是比较有悟性,好奇心强,会追究下去,结果又成功得到结果,从而在此教育下因主动探索而成功,这正是填鸭式缺少或没触及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转成为对知识根由的兴趣。这样的人之所以少,主要是高中教育并没有能激发好奇心的东西。
2、有些则可能是好胜心强。这种在一些好学生中非常常见,他们不是对知识感兴趣,而是对名次的前后和别人的目光感兴趣。这种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失去继续追求上述目标的环境而失挫。比如那位屡次考上北大又退学的学生,他学习的目的很浅,就是为了一种状元身份,对以后的工作目标没兴趣,提不上劲,但对考大学却乐此不疲。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这些知识的光明前途或者对这些知识的好奇,而产生动力。前途与好奇应该都具备,才是好的教育。再加上一点好胜心,就很完美了。三者都不可少。
3.应试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及公平,为 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