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连续七年下降!有教育厅要求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
发表于2024-11-13 20:49:01
摘要: 原标题:生育率连续七年下降!有教育厅要求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 本月初,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4》,披露了2023年我国各省份

  原标题:生育率连续七年下降!有教育厅要求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

  本月初,国家统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4》,披露了2023年我国各省份出生率等数据。

图片

  去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6.39‰。有15个省份的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共有8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千分之八(8‰),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海南、青海、云南、广东和广西。

  从近10年出生率数据来看,2014年出生率最高为13.83‰,2015年降至11.99‰。2016年回弹至13.57‰,此后连年降低到去年(2023年)的6.39%‰。对比2023年和2022年各省份出生率可以发现,除了海南、云南和新疆的出生率增长之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于教育领域,出生率的走低直接影响到未来生源情况。9月26日,国新办召开教育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表示,我国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的情况同时存在。

  显然,伴随近年来出生人口连续走低带来的学龄生源变化,已经影响到中小学阶段了。

  先平稳过渡,再推行小班化教学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答复了该省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

  该省教育厅透露,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2023年全省小学入学新生及在校生达到了最高峰,随后逐年下降;初中新生及在校生将分别于2028年(五四学制)、2029年(六三学制)迎来最高峰,随后逐年下降。

  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挑战,省教育厅从四方面做出了应对,简述如下:

  1)建立学位分析预警机制。每年度组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卫健等部门,根据出生人口、流动人口及现有学位总量,分城乡、分学段对学位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缺口县(市、区)进行预警通报,提前组织学位供给研判及应对;

  2)分类规划学校建设布局。着眼于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逐县(市、区)组织编制了中小学幼儿园十年布局规划(2019-2030年),并保持动态调整。

  3)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标准引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省教育厅等6部门修订《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坚持县域统筹、均衡发展和差异指导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要求。实施强校扩优行动,缩小校际发展差距,以优质学校为核心,广泛建立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3678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到85.3%,迅速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

  4)探索学前教育下探延伸服务。为应对出生人口急剧下滑,充分运用现有闲置资源,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托育需求,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编办、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专题调研,并将调研报告呈省领导审签。

  山东省教育厅同时强调,在今明两年平稳应对小学入学高峰后,强化班额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在解决学生交通、食宿、午休等基本条件基础上,稳妥撤并乡村“小、散、弱”学校。

  其中,降低中小学班额,推广小班化教学的呼声近年来并非首见。就在今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在《关于适应人口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强师队伍的提案》中表示,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于教师资源配置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三大问题: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基础教育阶段生源和师资需求的不断减少;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和人口流动因素,带来区域性教师需求差异;三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任务,带来教师政策创新和素质提升的更高要求。

  我国现行的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比OECD国家平均班额小学21人、初中23人的标准有很大差距,民进中央因此建议彻底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步骤、分地区推广小班化教学,逐步缩小班级规模,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高校取经做好未来准备

  在高校领域,小班化教学并不鲜见,高校经验或许可为中小学即将迎来的“小班化时代”作为参考。

  麦可思历年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教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等是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重要问题。而不少高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的教师教学评价项目显示,小班化课堂的得分总是高于大班额课堂。

  显然,在学生参与度更高、师生互动可控的小班课堂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教学潜力,提升课堂质量。

  不过,小班课堂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或者说不同的要求。结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高校小班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小班化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包括:

  #教学观念转变。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课程设计能力更新。小班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引导其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步骤等,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课堂教学能力加强。小班化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师生互动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方法升级。小班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定期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确保师生双方了解学习进度和教学效果,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从高校经验来看,小班化教学绝不是“学生人数少了,教师教学轻松了”这般简单而已。例如,北京大学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课讲授理论知识作为小班研讨的铺垫。而在小班研讨课上,教师会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情景剧、辩论赛、访谈式问答、问题解决等不同的课程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吸收,转化并运用知识。

  小班化课程对于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强调过程评价,而非传统的期末总结式评价,从而强化以评促学的作用。同时,评价方式也不能限于试卷测试,教师可以采用课堂问答、实践操作、小项目、小论文、口头汇报等不同方式,评价者也不限于教师,可由同学、学生自己担任。

  诚然,中小学生与大学生心智成熟度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也有差异。对于中小学教师,可以汲取高校教师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概括化的经验与方法,再与各自学段的学情相结合,相信定能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中小学的小班化教学模式。

  多年来令无数中小学生向往,却囿于我国基础教育向来侧重点是确保“人人有学可上”而暂无条件实施的小班课堂,似乎在当前生源减少的背景之下将成为现实。

  这或许就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学龄人口减少带来的挑战,也推动着基础教育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小班化教学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超越,更是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变革迫在眉睫之际,无论是高教领域还是基础教育,学校与教师都需要积极应对,共赴挑战。

  教育部估计,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在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但各大高校也应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生源下降的准备。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显示,在生师比方面,普通本科唯17.51: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为17.57:1,高职(专科)学校为18.92:1,相比去年(17.65:1;18.31:1;19.69:1)均有所改善。

  较低的生师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高校应当顺应未来学龄人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并为教师提供持续培训与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需更新教学设施,打造适合小班化教学的环境,如研讨室、小型实验室等。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在未来教育竞争中占据优势,从容应对生源等问题带来的挑战。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