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购空牛奶盒、空笔芯 “做作业”缘何变成“买作业”
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还是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
空牛奶盒、空笔芯在电商平台悄然上架,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类商品竟然热销。实践中,一些学校将教育内容简单转化为各种作业,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将暑假实践成果做成PPT展示,这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求过高,最后基本都是家长代劳;一些假期研学项目需要学生到博物馆,结果每逢假期结束时到博物馆打卡的都是家长;劳动教育要求拍照上传,为求取得好效果,家长先替孩子劳动,再让孩子摆拍……对于这些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作业,家长和学生或不胜其烦,或热情逐渐消磨,结果只能应付了事。对此,有人认为源头在学校,“如果学校取消类似作业就万事大吉了”。这就好比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出去了,且不说“学而时习之”,作业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实践类教育更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那么,“做作业”缘何变成“买作业”?作业成为家长的任务甚至成为公开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教育目标、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不一致所致,也反映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结构性矛盾。
一是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与作业设计的统一性存在矛盾。学校布置收集空牛奶盒、空笔芯作业的本意是通过体验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劳动能力,这是很好的创意。实践中确实也有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提高了劳动能力,回收的空牛奶盒也变废为宝继续造福社会。但在教育中,即使有许多学生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依旧不能“一刀切”,认为某个作业适合全体学生进而要求全员参与。以环保主题为例,除了回收空牛奶盒,还有许多其他实践路径,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外出、尽量利用自然光。所以,作业设计要留有一定的选择性,让不喝牛奶或有其他原因不适宜完成回收空牛奶盒任务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
二是学生能力的制约性与作业实施的复杂性存在矛盾。成功的教育总是系统内各方互相支持的结果,不成功的教育总是系统内各方互相抵触或缺席所导致,尤其涉及实践性作业,更需要家校协同。家长和学生要理解,完成作业就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天喝完牛奶后洗干净、晾晒、折叠、记录、整理是很好的体验和成长。学校和家长应在这一过程中指导甚至手把手教孩子怎样做更科学更有意义。我认识的一个班主任就提倡学生用淘米水、洗菜水冲洗牛奶盒,避免使用大量清水冲洗牛奶盒这种不环保的做法,把事情做得更有教育意义。可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够充分,教育才能实现从“扶”到“放”的转变,真正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如果每一项作业都自然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都能积极完成,家长也就不会费神费力,更不会代替孩子做作业或应付了事。
三是学生体验的情境性与作业评价的竞争性存在矛盾。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上网采购空牛奶盒、空笔芯,但这种现象确实折射出学生和家长对作业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空牛奶盒与环保、空笔芯与学习努力之间只具备相关性而不具备因果性,评价的结果导向却使两者之间产生联系,导致作业评价走偏。在这种评价的指挥棒下,家长习惯性地帮助孩子“争第一”,甚至不惜利用市场的力量帮助孩子领先,这不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功利主义,从教育的角度看是本末倒置了。实践性作业重在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该关注孩子在整个作业过程中的体验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过度追求结果必然会将原本丰富、复杂的情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变成简单、枯燥的数据,最终导致网购空牛奶盒、空笔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
加拿大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不仅可以定义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行为方式,教育学也可使得一个际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或活动变得有教育学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还是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当作业异化为商品,“做作业”异化为“买作业”,这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每位教育者需要用行动和智慧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