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让卡牌盲盒“硬控”未成年人 斩断利用盲盒“收割”孩子的“黑手”
卡游,是当下中小学生群体疯狂流行的一种新型社交媒介。学生们须通过随机抽取购买的方式去集齐某主题全套动漫卡,为此他们整盒整箱购买后“拆卡”,拆到稀有卡片可在同学间花钱交易,最贵的一张卖到上万元。
现在,这股“拆卡风”从线下刮到了线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直播间里“买家下单,主播代拆”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而网络平台拦截未成年人的措施形同虚设。专家指出,直播间拆卡有涉赌风险,未成年人容易成瘾且过度消费。
而在二手平台上,一张罕见的小马宝莉卡标价高达16万元。一张三寸小卡,成本极低,却靠着IP效应和令人成瘾的“得不到越想得到”的游戏规则,蛊惑了大量心智不成熟的玩家“入局”。
“拆卡和拆盲盒相类似,都具有射幸行为的特征,具有 性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几乎所有的拆卡、盲盒都有二级市场,如果商家在销售卡片时 “稀有”卡牌在二级市场可以实现高价交易、高价变现,或提供反向“变现”的途径,那可能就存在 、赌博的风险。
新学期即将开启,一些家长却很苦恼:自家孩子沉迷“盲盒”不能自拔。
“满屋子都是各种盲盒,就为了找一张卡”“感觉很像赌博游戏,让人上瘾”……最近“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中风靡,孩子们动辄几十元、数千元乃至几万元购买这类盲盒,甚至有特定卡牌以21万元天价售出。
心理咨询师认为,随着孩子社交领域的缩小,这类卡牌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媒介,简单粗暴地阻止可能会削弱孩子的社交能力。当前,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及行为问题凸显,处理这些问题时,应关注孩子需求的合理满足及亲子间良好沟通的方式。
小马宝莉卡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游戏玩法和丰富的角色设定。孩子们可以通过收集、交换和升级卡片,体验游戏的乐趣。此外,集卡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结识新朋友,增进友谊,这也是小马宝莉卡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小马卡的流行也暴露出国内卡牌产业的一些问题,如未成年人沉迷、定价无序、交易渠道不规范等。
市场监管总局已出台规范指引,要求盲盒公示抽取规则等信息,引导理性消费。卡游动漫等公司也采取措施,引导未成年人形成正确消费习惯。抖音等平台也升级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小马卡现象折射出儿童消费市场的复杂性,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引导孩子们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
看到孩子们沉迷“奥特曼卡”“小马宝莉卡”等,有人可能想到曾经的“水浒卡”“三国卡”等孩子间的游戏,但如今的“卡牌盲盒”在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已经不单纯是孩子世界里的一种“游戏道具”,目的也从收集逐渐演变成赚钱和倒卖,暗藏风险。
一是易上瘾。买盲盒追求的是刺激,赌的是运气。面对盲盒的诱惑,未成年人容易越玩越上瘾,且从购买演变成交易,价格从“50元”炒到“5000元”,甚至“50000元”,如同沉迷赌博,越陷越深。二是扭曲孩子消费观、价值观,易造成孩子们互相攀比、炫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三是可能诱发未成年人犯罪。一些孩子为集卡花钱如流水,有人甚至通过偷窃等非法途径获取钱财。
图为上海某小学周边小卖部门口,学生拆卡后将低价值卡牌随地遗弃。
今年2月,为了防范涉赌风险,部分平台发布专项治理公示,但整治公告过后,拆卡直播间内的“顽症”仍未得到解决。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彭君说,从心理健康和咨询的角度来看,这种直播拆卡活动满足了直播间成员(包括未成年人)几种心理需求:第一是对新异刺激的需求,类似于近几年流行的开盲盒,一套卡牌里的内容都是新鲜有趣,包括特级卡片也是随机的等,这是调动个体与生俱来对未知的好奇。第二是归属感,喜欢同类内容的人聚在直播间里可以获得归属感,现在未成年人因兴趣爱好的差异,会更愿意和“同担”“同好”进行互动分享,获得社交归属满足。
她说,对未成年人可能的危害是成瘾和过度消费,在适当的时间观看直播和在合理范围内购买自己喜欢的卡片,并不构成危害,这是属于未成年人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类直播因其有规律的节奏、不断的新鲜刺激,可能会导致人进入一种“成瘾”反应,影响了休息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现实社交,或者因为与他人攀比而盲目购入大量卡片,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等。
“盲盒经济”在消费领域流行,但不能盲目无序发展,更不该“盲”无底线地将未成年人锁定为盲盒产品的重点消费人群。
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各有关方面应依法依规加大对盲盒交易规范执行力度,不能任由孩子随着性子下单,必须斩断那些妄图利用盲盒生意“收割”孩子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