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一口流利的沪语和粤语 成了职场第一竞争力?
发表于2024-05-21 20:36:35
摘要: 原标题:能说一口流利的沪语和粤语 成了职场第一竞争力? 这届打工人的共同痛点就是,上班久了,总想上学。于是在职考证就成了叠加技能最直接的办

  原标题:能说一口流利的沪语和粤语 成了职场第一竞争力? 

  这届打工人的共同痛点就是,上班久了,总想上学。于是“在职考证”就成了叠加技能最直接的办法,似乎证只要考得越多,就能在职场困境还没到来之前,先给自己暗藏无数逃生通道。

  事实是,好考的证,含金量太低,甚至写进简历里都嫌多余。难考的证,专业性太强,如果没有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加持,十有八九排不上用场。而且考证越多,越会陷入一种虚空,“难道下班花钱上课,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上班?”

  如何找到一门在职友好,含金量高,又能培养个人技能的兴趣爱好,是打工人迫在眉睫的需求。于是,当其他人还在上班卷学历、下班卷技能的时候——有一批年轻人学起了负担感更轻的方言。

  图源@脆脆鲨

  方言,也就是咱中国人的地域土话,看似作用不大,实际属于本土小语种赛道的王炸。

  以前你认为,如果在职场讲了一嘴塑料普通话会有点丢脸,甚至耽误工作对接和社交。如今这批正在学方言的年轻人则表示:

  “有时候,一口地道乡音,很可能比雅思高分和英语专八证书的杀伤力更强。保不齐就助你跟甲方签下大单,或是加薪升职。”

  在香港的一些工作岗位招聘中,“粤语流利”也成为了求职的加分项。“原本学粤语是因为喜欢听粤语歌,猛然发现学这个还能打开新的职场局面。”

  在这股年轻人学方言的热潮中,最先出圈的也当属粤语,以及沪语。作为热门旅游地的本土用语,它们最近也因影视剧加持而重新走红。

  成都普法节目《谭谈交通》虽然已经停播多年,但依然在豆瓣榜单保持着9.5高分的神话。即便你从没去过川渝地区,也能跟着谭警官学上两句“晓得嘛”“走了噻”。

  还有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的主持人小么哥,曾经是山东人民心中的顶流,如今也被各地年轻人当成济南话范本。十几年前的包浆视频,以及那一句“有么说么”的开场白,还被拿出来反复模仿。

  上班倦怠的年轻人,开始在学方言的快感中焕发第二春。以前出来混的年轻人,都在去乡音,生怕别人从口音锁定自己的老家。现在说乡音反倒成了一种优势,“一个不小心就成了同事乡音崇拜的老师,提供免费的方言教学。”

  最重要的是,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是处处逃不过消费,而学方言则几乎是成年人门槛最低、烧钱最少的爱好。

  “你只需要跟着方言版的影视剧、或是现成的网络教程,一分钱不花的就熟练掌握了音韵和语义。”

  开始学方言之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还能用一口流利又幽默的土话和俚语,大杀四方。

  “学河南话和成都话,是为了玩说唱;而奔放搞笑的云南方言,则是互联网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也许是为了旅游时更便捷,也许只为了听懂同事用方言小声“蛐蛐”了谁……曾经用普通话武装自己,把方言当作老土的年轻人,都开始主动学起了方言。

  01

  学方言的年轻人,

  图什么?

  不同于学英语,学方言的人,主打一个“无用之用”。

  打开思路之后你会发现,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是:哪怕只会讲一两句日常的方言,也可能比旅游攻略还好使。

  和外语一样,在一些学方言的正规兴趣班或是书籍上,也是先从点菜、问路和找厕所教起。

  图源@哈哈哈

  有人在广深地区的茶餐厅点菜,“嘈杂的环境里大喊‘您好点餐’,一听就是初来乍到的新客。只有亮出一嗓子‘唔该’(麻烦),原地便能散发出一种常客的熟络。”

  还有人在湖南的饭馆,如果想少放辣椒,还不被当地人鄙视,只要先热络地管阿姨叫声“娭毑”就好。

  解锁了方言的技能,等同于手握叱咤全国的通行证。而且,最近的年轻人如此上瘾方言,学的不仅是基础的待人接物,还有最符合人类天性的八卦和吐槽。

  在爆火的语言教学app多邻国上,粤语课程中常常出现的练习语句是:

  “阿珍同阿强掂佐煲”;

  (阿珍和阿强分手了)

  “做人冇夢想,同鹹魚有冇分別”

  (做人没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说方言仿佛解放天性,是一种原始的快乐。外人以为年轻人追赶的是沪语、粤语的时髦氛围感,其实掌握了各类方言土话中的幽默感,才算掌握了社交优先权。

  互联网上,北方一派的山东话、东北话、陕西话等方言,总是被称作“性缩力爆棚”。但它以接地气的词汇和发音,总能让你快速成为社交场的主角。

  东北朋友长海儿说,在社交场合一开口,话还没说完整,大家就开始默契地笑了起来,只因大碴子味自带一种化解一切尴尬的搞笑氛围,“我寻思我说话也妹有口音呐。”

  而南方一派的吴侬软语、虽然温柔婉转,但自带加密功能,外人根本听不懂。尤其是温州话,因为难度太高,还被戏称为“恶魔之语”。

  19岁的大学生momo说,“我两个室友都是温州人,为了能跟大家打成一片,我主动求教他们,苦练温州话。”

  还有一批年轻人表示,“学方言就是在拓展自己的新人格,重新开发智力。”

  说普通话总有点拘束,但学会了川渝方言的词汇,话语间就能透着股自信火辣,必要时刻还能来上一段说唱;模仿天津话的调调,像是在表演相声,言语里全是松弛,吵架都能成个节目。

  图源@大楠人

  如果说外语是一门技能,那方言就是才艺。你不一定能靠它内卷出一个搞钱的新赛道,但却因为才艺加持,而成为一个有趣的大人。

  02

  方言鄙视链

  曾经,方言是一个人的身份证,即便你拿到了一线城市户口,张嘴也能让人嗅到你的老家在何方。

  如今学方言成了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能说一口流利的土话,反倒成了一种地域骄傲。不过,这骄傲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套鄙视链体系,其中长期霸占金字塔顶端的,则是粤语和沪语。

  图源@弓长张

  最近跳槽到上海的湖北人虾滑,正在学沪语。他说在上海,会说正宗沪语,比拿到上海户口还难。“口音的分别,相当于身份证号是否为310开头,就算你用应届生积分或是人才引进的方式落户在这,也改变不了原本的出生地,只能算是‘新上海人’。”

  他还看到上海街拍视频里的一些网红美女,如果说不上沪语,或是有些不正宗,还要被评论区嘲一句“洋泾浜”。

  据虾滑观察,上海话是越远离市中心,口音越重。在这个城市的内部,也随着地段的好坏、房价的高低,而把方言划分为更细密的鄙视链。

  “我为了沪漂省钱,租房在远郊金山区,跟着邻居爷叔阿姨学到一些措辞传统古早的金山话,但同时也和市中心的静安区产生了次元壁。因为据说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在那个时尚核心区域的上海话,变得比以前更时髦洋气。”

  图源 大酱康乐醋

  28岁的白领倩文在深圳工作,她开始学习粤语的原因,不仅是地理上方便旅游,还有——“讲粤语有一股附加骄傲感,俊男靓女们一张口,仿佛人均是中环月入三十万的金融精英;哪怕穿着朴素,也至少有种一天班儿都不用上的包租婆包租公气质。”

  在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会话之后,倩文在香港的旅行也越来越顺心,“跟一些水果摊、路边摊的老板用粤语交流,他们都很少有抬价的。就算说得蹩脚,他们也会把你当作努力扎根在这里的小年轻,谁都不容易。”

  虽然在互联网中,方言鄙视链总带着些刻薄,但是“掌握一门方言,就像是得到了本地人的认同,你在这片地区打车、买菜、看病,做什么都能方便些。”

  03

  客服了方言羞耻症

  精神状态领先同龄人30年

  入门任何一种语言的最高效方式,通常都是从骂人开始。只有掌握了当地最野生的情感表达,才算体会到这门语言的精髓。

  于是,学方言也被年轻人视为解决精神内耗的途径之一。

  “四川人最爱说叠词,神经兮兮是神戳戳,大惊小怪是惊抓抓,连骂人都自带萌感,被骂了还可能以为你在夸他。”

  图源@苗苗

  “渣男这个网络梗词,没准是来源于云南方言,因为那里管小气叫渣精,坏了烂了是烂渣巴。渣这个字简直太贴切,能形容各种贬义的东西。”

  “在长沙,无业游民可以用打流来形容,能更隐晦的替代我失业的窘迫。虽然老一辈也用它形容流氓地痞,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去露营野餐发呆,也会管自己叫做打流。”

  倩文说,学粤语之后,自己上班的心态都稳定了不少。“粤语有很多劲爆的歇后语,你都能拿来化解职场的苦闷。领导老不给我加薪,那就是‘阎罗王招工-揾鬼嚟做’,有同事去打小报告,他是‘砒霜浸辣椒-毒辣’。”

  普通话太过直白,看似生猛的方言,却委婉地守住了年轻人的体面。

  Ending: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真正的有效劝学,不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有多少人在学,产生追赶流行的压力,而是让你看到它实际的用处在哪里,于我有利。

  选择学方言的年轻人,是选择了自洽,以性价比更高又学起来快乐的方式,来自我消解忧虑。

  图源 爱吃苹果的小梨

  29岁的北漂麦吉吉在海南旅游时,从机场看到海南话的谢谢是嗲嗲之后,就迷上了学习海南话。在通勤无聊疲惫的时候,她时常翻一些网上的资料或小视频,跟着默念。

  在家里偶尔练上两句海南方言的时候,室友会调侃她怎么突然“发癫”,因为“海南话的发音和越老泰等沿海国家的语言有些相似,总是咩啊嗷啊,听起来很可爱。”

  麦吉吉说,每次学海南方言就像是触发了普鲁斯特效应,她能回想起阳光和沙滩,闻见海风的味道,还有每一个陌生的店家都曾和蔼亲切地叫她妹妹。

  “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太快,只有像小孩子牙牙学语一般学方言的时候,才能让我坦然地傻一会。”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