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砸、羞辱、监视……你敢信 竟有父母花钱请人霸凌自己孩子
发表于2024-05-08 21:49:16
摘要: 原标题:打砸、羞辱、监视你敢信 竟有父母花钱请人霸凌自己孩子 最近,教育专家赵女士打砸式家访的视频火爆网络。 在家访中,她讽刺女孩子:你都初

  原标题:打砸、羞辱、监视……你敢信 竟有父母花钱请人霸凌自己孩子

  最近,“教育专家”赵女士打砸式家访的视频火爆网络。

  在家访中,她讽刺女孩子:“你都初二了呀,怎么搞得像幼儿园大班的一样,这简直就是穿尿不湿的宝宝嘛……你的梦想呢?你的目标呢?”

  随后要求女孩将桌上所有小摆件及卡片用袋子装好,扔到楼下的垃圾桶内,把漫画书扔到厕所里。

  而在另一位男孩家家访时,她将一个装有男孩心爱手办的盒子扔在了地上,命令男孩用锤子将几个价值上百元的手办玩具砸碎。

  男孩的房间里还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赵某在离开之前,严厉地对男孩说:“我随时来监控,监控不要给我再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的家长,似乎都很支持这位“专家”的教育方式。

  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一旁无动于衷,任凭赵某用各种粗暴的方式“处置”自己的孩子。

  视频经网络发酵后, “霸凌式教育” 这个词,也迅速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不高明的伪装

  “霸凌” 和“教育”,如果单独将这两个词拿出来看,怎么看它们都是对立的:

  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要坚定地对一切霸凌行为说“不”。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它们居然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霸凌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 教育者借“教育”之名,却行“霸凌”之事。

  不同于校园霸凌的直接粗暴,霸凌式教育有其特有的伪装性,只不过这种伪装并不高明。

  教育者往往会披着为 “为你好” 的外衣,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施压,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一位女大学生想和同学一起去爬泰山。

  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首先问她有没有算过成本,大概原本是想用“不懂得体谅父母”为由说教孩子。

  而当女儿明确告知不需要问家里要钱的时候,父亲显然有些恼羞成怒了,进而质问“下个月生活费可不可以不用给?”

  看女儿没回应,紧接着就是连环输出,“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头脑,想问题要全面,出去玩不仅仅要考虑钱,还要考虑同学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以及对学业造成的后果……

  这位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听孩子说什么,也根本 不关心孩子真实的内心诉求 ,只是自顾自地输出观点,不断用语言暴力摧残打压孩子。

  看似是在用过来人的经验教育孩子,为孩子好,其实就是  的“霸凌”行为 。

  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

  无声的伤害

  霸凌式教育,通常具有多副面孔。

  它们往往在隐蔽的家庭环境中发生,不易被外界察觉,甚至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但却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位四年级的孩子,父母都是高知,对他的成绩有着极高的要求。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只要不是满分,父母就会严厉批评,强调“你必须做到最好,否则将来怎么有出息?”

  在父母长期的 “完美主义” 重压下,孩子逐渐变得极度焦虑,害怕考试,甚至出现了失眠和食欲减退的情况。

  他开始逃避与同学的交流,担心自己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被父母拿来与他人比较,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位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妈妈经常把情感作为奖惩工具。

  如果孩子按照妈妈的意愿行事,就会得到拥抱和表扬;一旦违背,妈妈就会表现出失望,进而开始抱怨、责备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孩子形成了强烈的 依赖性和讨好型人格 。

  她难以自主作出决策,总是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不满。

  这种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权威压制、完美主义、情感操控……

  霸凌式教育案例中的父母,往往出于好意,希望通过严格要求促使孩子成功,但其过激的方式方法却会给孩子带去种种困扰:

  自尊心受损,情感压抑,社交障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教育者的觉察

  改变始于觉察。

  作为教育者,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这份引领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深刻觉察。

  一、放下权威情节

  不要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做什么都是为孩子好的。

  固守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无法和孩子取得真正的联结,而没有联结就不可能达到有效沟通。

  放下权威情节,不是削弱自身影响力,而是以更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并肩前行。

  不再将自己置于 正确的神坛上,勇于承认自己的局限,这样的真诚与谦逊,才是与孩子心灵相通的第一把钥匙。

  二、理解“为孩子好”的真谛

  真正的“为孩子好”,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而是深入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选择与需求。

  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挥官,而是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指南针,为他们指引方向,同时允许他们走出自己的道路。

  爱与尊重,远比任何规则和控制更为有引导力量。

  三、掌握沟通的艺术
  
  沟通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心灵的触碰。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
  
  在孩子的话语间寻找他们真实的感受与需求,用耐心和同理心回应,而非急于给出答案。
  
  鼓励表达,让孩子的声音被听见,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滋养,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本应是引导和滋养,而非压迫和强制!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