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华辟谣“停招土木专业”背后,如何理解大类招生?
2月26日,一则“清华大学停止土木工程等专业招生”的传闻在网上蔓延开来。
当晚,清华大学紧急辟谣,“纯属误解。”自2017年起,该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
该校称:“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专业更新。”
清华大学曾于2023年11月22日发布《2023—2024学年度专业设置、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文末亦明确提到:“我校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
界面教育查询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发现,在“土木类”招生专业下,清华大学现拥有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等五个方向的大土木类专业。
该校在介绍土木类专业时称,“清华土木,是清华大学设立最早、就业面最广、成才率最高的工科专业之一。”
“大类招生”并不是一个陌生字眼,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被认为是“大类招生”本土化探索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里,名校纷纷跟进。
其最早出发点是为了摆脱高校学科设置过于专业化的掣肘,随着重视通识教育成为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大类招生也在过去这些年里不同程度地落地推广。
据《南方周末》援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谭颖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首轮13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除军事院校外,共有115所高校实施了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不过,其中仅有个别高校实行跨学院的彻底方案。
大类招生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按学科招生,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将具有学科相近性的专业方向合并在一起招生,等大二或大三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程学习。
相比按窄口径专业招生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按院系招生。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
三是按“基地班”、“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等。但不是所有的实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是入校后再进行选拔。
张雪峰曾撰文指出,大类招生作为一个整体,增加了招生计划,有利于减轻同学专业报考的压力。
“如果分开招生,某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若只有1-2人,很多同学往往不敢填报,但当集合多个专业的大类招生计划增加到5-10人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同学的专业需求,高校在安排专业计划时也获得更大的空间。”张雪峰称,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获得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大类招生实施20余年,尽管在认知上已成为主流,但在实际操作中衍生出的问题备受争议。
“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捆绑招生”就是最大槽点之一。被某专业类录取的学生,进校后,可能会分流到“冷门专业”,因此大类招生被质疑是“招生陷阱”。
比如有学校的计算机大类,既包含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又包括相较冷门的材料类专业。
倘若大类招生专业对选考科目要求不细致,还可能导致学生大学分流之后,出现专业课听不懂、无法顺利毕业情况。
“这是因为部分高校在实施按大类招生时,缺乏与之配套的培养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没有优化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建设,与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只重招生,不重培养,就可能出现上述弊端。
熊丙奇称,要让大类招生改革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必须聚焦培养改革,不能只是把热门专业与冷门搭配、合并,“忽悠”学生报考,以此解决冷门专业的招生问题。
与此同时,加强大类专业平台课程建设,要同时打造每个专业的特色。如此,学生通过专业平台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可增强对各专业方向的了解,在专业分流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