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其特征
发表于2019-03-09 00:05:14
摘要: 原标题: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其特征 教育关乎国运,关乎世界文明的兴衰。曾有人将世界高等教育的食物链划分为中心与边缘国家,但这种二分

  原标题: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五大梯队及其特征

  教育关乎国运,关乎世界文明的兴衰。曾有人将世界高等教育的“食物链”划分为中心与边缘国家,但这种二分法已不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美国化”的趋势。本文从规模和质量两大维度出发,将世界高等教育划分为五大梯队,认为美国从1920年代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后,就长期居于“食物链”顶端,其高等教育制度的世界影响不断上升,并成为各国学习的范本,这一成功源自其在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但也面临着教育质量下滑和市场化转向的内在风险。中国若想跻身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应注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并将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大学核心价值理念予以内在化,在制度上形成比较优势。

  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在读生数、博士毕业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或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高被引作者数、世界排名前200/500名大学的数量(以上海交大排名为依据)等指标的基础上,尝试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粗略划分为五大梯队,并对这五大梯队的特征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本文之所以选择上述指标是基于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考虑,这两大维度基本可以衡量一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态势。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全世界238个国家、地区中,仅有43个国家、地区有大学入围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强。本文将其他195个国家、地区归入最后一个梯队,然后在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剩余43个国家、地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进行归类分析。当然,即便对这43个国家、地区,也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1.第一梯队:美国

  美国属于第一梯队,其特点是实力超强、规模超大。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科研实力,还是其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均处于 领先地位。根据上海交大2013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前20名中有17所大学来自美国,前500强中美国高校的数量接近1/3。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第一强国,1930-2009年,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约占60%,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的 领先地位。2009年全世界高被引作者数中,美国有4124人,排名第二的英国有374人,而中国大陆仅4人。

  作为第一梯队国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都是 的,比如公私立大学并举的高等教育体制、多渠道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大学管理体制、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等。美国极其发达的私立高等教育体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包括中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但就私立高校所获捐赠以及学术声誉而言,这些国家均无法与美国相媲美。

  当然,和美国类似,英国的牛津、剑桥等精英大学也通常被视为私立高校。长期以来,英格兰以院校自治而闻名,大学不受教育部直接管辖。但从另一方面看,英国大学大多依据王室颁布的特许状而成立,而且接受国家的资助。此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历史上还经常受到王室委员会的调查。英国的大学在理论上和法理上是自治和“私立”的,以剑桥大学为例,大学在行政上并不隶属于政府,大学内部实行自主管理,校长经由选举产生,对摄政院(Regent House,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但由于大学主要受政府资助,所以事实上受政府影响很深。相对于英国私立高校的实际状况而言,美国私立高校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巨额捐赠经费且不受政府干预,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特色和制度优势。

  除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高度的高校自治之外,高等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也是美国的一大特色。致力于提供精英型本科教育的小型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致力于满足一般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充当“冷却器”的社区学院都是美国 的高校类型。多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使得哈佛等名校可以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继续维持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追求学术卓越。

  2.第二梯队: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由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构成的第二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实力均位于世界前列。从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努力程度以及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努力程度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与美国之间并无明显差距,从高等教育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博士毕业生中留学生比例为指标)来看,第二梯队国家中的英国也能与美国相抗衡。但是,从世界顶尖大学数、世界顶尖学者数(以高被引作者数为指标)这两项关键指标来看,美国则遥遥领先于第二梯队国家。

  在第二梯队中,德国、法国、加拿大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各自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远低于美国。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强中,德、法、日三国所占大学的数量为0,而美国占去了17所。法国排名首位的巴黎第六大学则居第37位,德国大学最好的名次是居第50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排在第28位。

  导致上述国家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科研院所体系比较强大。在德国和法国,科研院所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相对而言大学所获得的资源就少了。以2011年度德国为例,马普研究院(下辖80个研究所)、莱布尼茨协会(下辖87个研究所)的科研经费是14亿欧元,弗劳恩霍夫的科研经费为16亿欧元,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下辖17个国家研究中心)的科研经费更是高达33亿欧元。这四大科研机构一年的科研经费高达77亿欧元,而德国所有高等学校(包括178所大学和203所应用科技大学)一年的科研经费才116亿欧元。

  在法国,除了科研院所,大学校(grandesécole)的声誉高于大学也是该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为了协调科研院所、大学、大学校三者的关系,促进三方的合作,提高本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声誉,法国在2006年成立了研究与高等教育集群,目的之一是为了改变法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中的不利状况。根据这一改革,大学、科研院所、大学校可根据地理区域资源组成“联合大学”。到2011年2月,自愿组成的“联合大学”已达21所。

  另外,从经费投入来看,欧洲各国包括英国在内也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例如,德国2011年“卓越计划”的投入大约为24亿美元,这一数额还比不上一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一年的预算。因此,如果欧洲大学未来仅依靠政府作为主要经费来源的话,欧洲顶尖大学试图与哈佛等美国名校抗衡是非常困难的。

  3.第三梯队: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等

  以瑞士、瑞典、芬兰、以色列、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北欧、西欧国家为核心,以奥地利、新加坡、新西兰为半核心的第三梯队,其特点是实力强、规模小。核心七国的人口均不足1000万(比利时除外),但人均国民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且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其特点是“小而精”。

  第三梯队的国家聚集了一批历史悠久并拥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一流大学。以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例,当年排名世界前100名的大学中,来自瑞士、瑞典、芬兰、丹麦、挪威、比利时、以色列七个国家的大学占据了15席,占全世界的15%,而这七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才5029万,约占全世界人口的0.7%。其中瑞士的联邦理工学院、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挪威的奥斯陆大学、比利时的根特大学均进入前100名,分别高居世界第20位、第42位、第59位、第76位、第74位、第69位及第85位。

  这些顶尖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高投入为支撑的。第三梯队国家研发投入的努力程度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一般的西方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2.25%,相比之下,丹麦的这一比例为3%,瑞典为3.6%,而芬兰接近4%。

  就高被引作者数而言,芬兰、丹麦、瑞典、挪威这几个北欧国家也领先于中国大陆。历史上,北欧国家曾产生过不少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直到今天,北欧国家仍在产生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例如,2013年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都表明北欧国家在最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相对于中国而言具有优势。

  在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方面,中国也远不如第三梯队国家中的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2009年,共有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万名留学人员在我国的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当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因此高等教育在读学生中留学生的比例仅为0.8%,这一比例也远低于北欧四国。

  由于自身科研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都比较小,第三梯队的北欧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影响力;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机制灵活,改革难度也较小,容易实现科研和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4.第四梯队:主要由金砖四国构成

  由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构成的第四梯队(实力较强,规模超大),被称为金砖四国梯队。这几个国家都属于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从世界一流大学数、诺贝尔奖获奖数、高被引作者数等指标来看,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正处于追赶阶段。

  金砖四国的一个共同点是高等教育规模庞大。2010年,中国拥有2600多所高校,学生规模达到2980万人。2007-2008年度,印度的高校在读生达到1721万人。2005年,俄罗斯共有662所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和409所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在读学生为586万人,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在读学生为102.4万人。1986年,巴西共授予了868个博士学位,到2003年,这一数字为8094,在18年间,巴西的博士学位授予数扩张了9.32倍。2006年,巴西授予的博士学位数量增加到9366个。

  从高等教育结构来看,金砖四国均形成了公私立高校并立的高等教育系统。俄罗斯在1992年前并无私立高校,苏联解体后正式发展私立高等教育,1999年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发展到349所。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大多为营利性的小型学校,主要招收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佳且来自富裕家庭,学费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发展非常迅速,2000-2001年度,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已占全部高等教育机构的42.6%,2005-2006年度,这一比例增加到63.21%,同年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51.53%。中国最近十几年来也在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其办学质量和生源吸引力与公办高校差距很大。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来看,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在金砖四国中处于领先地位,有7所大学入围世界前200名,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42所,成为继美国之后,占据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前500强席位最多的国家。尽管俄罗斯入围世界前200名的大学只有一所,但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居79)在金砖四国大学中位列第一。

  从高等教育系统的科研实力来看,尽管自1981年以来,金砖四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快速增长,但从被引用率来看与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国家的差距很大。2009年中国大陆高被引作者数仅为4人,低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国家。同时,从1901-200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文学奖与和平奖除外)的名单看,第一梯队的美国共有194位获奖者(36.81%),位居第一。紧跟随后的是第二梯队的英、法、德,分别为81位(15.37%)、72位(13.66%)、42位(7.97%)。作为第三梯队国家的瑞士获奖总数为15位,瑞典为14位。第四梯队的金砖四国获诺贝尔奖人数更少,俄罗斯共有5人获奖,仅占总数的0.95%,印度只有1位获奖者。缺乏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顶尖学者使得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对外国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缺乏吸引力,结果是博士毕业生中留学生比例远落后于第一、第二梯队的国家。

  金砖四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存在对外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存在大量优秀生源外流的现象。中国、俄罗斯、印度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2007年,全世界共有421100名留学生来自中国,占全世界所有留学生人数的15%,远远超过紧随其后的印度(153300人)、韩国(105300人)、德国(77500人)、日本(54500人)、美国(50300人)、马来西亚(46500人)、加拿大(43900人)以及俄罗斯(42900人)。

  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经济基础的薄弱是影响金砖四国提升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平均人均国民收入是8654美元,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达到世界平均值,为9660美元,在1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47位。巴西位居第55位,其人均国民收入为7300美元,虽低于世界平均值,但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中国位居第96位,人均国民收入为2940美元,这一数值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印度位居第127位,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1040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

  此外,土耳其、韩国、南非、阿根廷、墨西哥等国也可归入这一梯队。其中土耳其的人口有7000多万,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在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土耳其有1所大学进入前500名;2005年国际论文发表数位列世界第19位。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