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体测焦虑”!体育名师为家长“把脉开良方”
发表于2023-09-25 21:23:48
摘要: 原标题:告别体测焦虑!体育名师为家长把脉开良方 十一之后就体测了,假期我该带孩子怎么练啊? 我家孩子有点胖,看其他家长都给孩子吃轻食,但我

  原标题:告别“体测焦虑”!体育名师为家长“把脉开良方” 

  “十一之后就体测了,假期我该带孩子怎么练啊?”

  “我家孩子有点胖,看其他家长都给孩子吃轻食,但我担心体测时候孩子的身体还受得了吗?”

  “我跳绳就不好,教不了孩子,可怎么办?是不是要报个突击训练班?”

  近期,北京市中小学部分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陆续开始,不少家长出现担忧和焦虑情绪。

  事实上,体育考试考察的是孩子的体能、耐力和力量,说到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引导增加锻炼,增强体质,并不是追求达到竞赛标准,日常带孩子“动”起来才是王道。

  先摸底

  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应有一个基本了解,知道孩子优势有哪些,是跑得快,是跳得高,是柔韧性好,还是跳绳跳得多,同时也要了解孩子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待加强的是什么?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体育教师魏发团建议家长们要在这三方面“做好功课”:

  第一个要明确《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目的和孩子不同阶段体测的内容和标准。当家长们明确了《体测标准》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健康的身体,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达标,那么体测标准就显得容易多了。

  第二个要明确孩子每次模拟体测的成绩反馈。不同体质的学生,各校体育教师都会制定不同的锻炼措施来提高学生体测成绩。只有家长认真研读过孩子的成绩单,才能明确孩子体测的强弱项目,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个要明确孩子的身体形态指标如何。这项指标在体测中占比15%,肺活量指标占比15%,这两项共占比30%。如果孩子是标准型,肺活量正常就能获得30分。所以,只有明确了孩子的身体形态,再去引导和强化他们练习其他4至5项体测内容,才能信心大增!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中心校体育教师邱锋认为,家长们在近期主要做的应该是“查缺补弱“工作。

  学生的哪项体侧成绩相对较弱则需要有针对性的锻炼,如肺活量较差,要制定一个锻炼肺活量计划,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的针对性计划都可以。

  讲科学

  才能提升孩子体质

  “提升学生体质只靠在校运动时间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在课下补充。”魏发团说:“家长应与老师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运动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他进一步解释到:

  如果把体测得分难易程度排个序,依次为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50米——引体向上——长跑800米或1000米/50米*8,家长们可以按此顺序,先让孩子们从易到难,各个击破。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体育教师刘刚提醒家长们:

  虽然一些方法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孩子的运动成绩,但从长期来看,一些耐力和柔韧项目则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切忌盲目求快。

  魏发团也提醒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偏胖和不爱运动,为了孩子未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早做准备,采取一对一健身指导,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多陪伴

  制定亲子运动“小目标”

  ”家长要在思想上要重视体育锻炼,才能够用自身行动影响孩子。可以与孩子沟通制定一个简单易行的亲子运动计划。“魏发团建议到。

  如每周骑行一次;每周2至3次30分钟以上的慢跑;每月出外远足等。对于那些身体较弱以及不爱运动的孩子,慢慢就好体会到运动的美妙。当孩子对体育的认知在运动中不断加强,他们才能将体育锻炼变成一项生活习惯,从而受用终生。

  刘刚也建议家长和学生可以一起制定比较有针对性的短期计划和小目标:

  例如学生居家练习跳绳时,家长在旁边应多鼓励,即使出现失误,也要多鼓励,不埋怨孩子;也可进行“不断绳个数”挑战,减少失误也是有效提高跳绳成绩的方法之一,由少失误到不失误、跳的好才能跳得快,跳出自信心,找到最适宜的跳绳节奏。

  另外,“阶段目标”练习法也可提高跳绳能力,将跳绳测试分成三个阶段来练习:第一阶段20秒要达到35至40个为合格,强调别失误;第二阶段20秒要达到40至45个为合格,强调要求动作稳定;第三阶段的20秒要达到45至55个为合格,在保持节奏的同时冲刺加速。此方法可有效提高孩子跳绳的能力,并学会合理分配体力。

  邱锋则建议家长们,让亲子运动多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

  孩子在家锻炼时可以和孩子进行小比赛,比如一分钟仰卧起坐,爸爸和孩子进行比赛谁输了去倒垃圾,和妈妈进行吹气球比赛,谁输了谁洗碗等,让体育锻炼变得更有趣味性,变得更活泼。同时,家长要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和孩子一起运动,而不是只在一旁观看和督促。家长进行锻炼同样促进健康,同时也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陪伴和互动对孩子是一种激励,会让孩子更积极地进行锻炼,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