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高品质教学资源,培养新时代计算人才
2023年4月21-22日,以“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在厦门圆满落幕。作为国内颇具规模和权威的计算机教育年度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0余名教育学术界知名学者和企业界重磅嘉宾齐聚鹭岛,共话数字经济时代建设计算机教育强国之方。
大会举办期间,华为作为大会论坛共同主办单位承办了计算系统大会论坛,并在论坛上举行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奖励计划颁奖仪式,共有10种优秀教材及15门优秀在线课程入选首届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
“智能基座”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联盟(CMOOC联盟)、合作高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成功孵化了一批以教材和在线课程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奖励计划的设立,主要为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共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完备的“智能基座”课程和教材体系,为培养新时代计算人才开辟出一条产教融合创新之路。
那么,“智能基座”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带来哪些助力?高校与企业之间如何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我们深度采访了“优秀教材”及“优秀在线课程”获奖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红教授。
“优秀教材”及“优秀在线课程”获奖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小红教授
智能基座,深化高校课程内涵建设
作为优秀教学资源获奖代表,苏小红老师及其团队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的在线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先后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该课程累计选课66万人,120所院校采用为SPOC。
苏老师介绍,本在线课程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内涵探索阶段,主要侧重教材建设和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第二阶段:数字化建设阶段,主要侧重慕课课程建设和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第三阶段:内涵深化阶段,主要侧重教学内容改革,从课程内容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基于上述课程建设目标,同时针对高校不甚了解产业需求、学生不熟悉国产化平台和技术、教学内容落后于产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难以与产业需求快速接轨等问题,苏小红老师及其团队基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从2021年开始与华为课程专家开展合作,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共建,输出“智能基座”优秀在线课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优势互补,将产业需求带到高校中来、将企业的先进资源和技术引入课堂,苏小红及其团队又对该慕课课程进行了重构,并在配套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C语言大学实用教程(第5版)》中,以新媒体形式融入了华为编码规范、鲲鹏处理器等“智能基座”根技术。
智能基座,助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国家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怎样将“智能基座”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苏小红老师总结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首先,我们基于2021年发布的‘智能基座’精品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对于一些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学习,然后在线下课堂中通过解析难点和精讲多练实现知识的内化,再安排学生课后在编程训练平台上进行自主训练。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项目大作业与鲲鹏平台软件开发相结合,与华为课程专家对接,申请华为云资源代金券,提倡学生使用鲲鹏算力资源,在鲲鹏计算平台上完成项目实验设计。同时鼓励学生制作鲲鹏平台软件开发经验分享视频,在班级中交流展示。再次,在课堂研讨环节中,我们增加了‘鲲鹏应用开发套件(DevKit)技术及应用’的研讨主题,通过‘生讲生评’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产软件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智能基座,助力学生学习与教师研究
“智能基座”教学资源究竟给高校学生学习和教师研究带来了哪些助力?苏小红表示,通过MOOC视频自主式学习、主题研讨合作式学习以及项目大作业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教、学、用三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华为云的同时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窥探到了华为鲲鹏计算平台的强大,增长了见识。很多应用慕课的教师反映,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继续学习鲲鹏生态软件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促进了教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加快了该课程与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产业领域最新技术的接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此外,华为领导姜涛也表示,以产业前沿技术为基础,以课程为核心要素,以教师为主体,以产业实践为落脚点,为计算产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打造高品质教学资源,培养新时代计算人才。智能基座,一起向未来!
文: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