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玻璃心”子女频现:归根到底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近日,一则女儿离家出走的新闻牵动着无数人的心。2月14日傍晚5点多,凝凝(化名)和冯女士吵了一架后,从浙江海宁的家中离开,这一走竟是三天三夜。好在女儿已安全找到。
近年来,子女和家长闹矛盾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干傻事的新闻层出不穷。“因上学迟到与父母争吵离家出走,少年从响水一路走到滨海”“儿子因不愿意父母为他购买新衣服,与父母发争执,赌气离家出走”“和父母吵架,少年离家出走欲上山修道”……
大多数家长认为,无论是子女的举动,还是原因,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有些子女的行为确实“过火”,理由也是“奇葩”,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子女,家长也该对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反思家庭教育是否存在缺陷和不足,查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子女们敏感而易碎的“玻璃心”。这样才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治愈父母和子女的“矛盾病”,治愈子女们的“玻璃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最直接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家长的自身原因,以及“年纪代沟”的存在,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比如,有些家长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时间不够,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些家长因为性格脾气和管理方式不同,出现了“恐吓式教育”和“溺爱式教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错位”。
无论是“缺席”还是两种“错位”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合格的家庭教育,这也是造成子女“玻璃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这种有缺陷的家庭教育模式下,父母和子女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即使有了矛盾,双方也互不知晓,知晓后也不能妥善化解,最终是“父母不知晓子女的心思,子女也不明白父母的苦心”。
家庭教育要做到“经常性”。所谓的“经常性”是和“间断性”相对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长久缺席,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该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这一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教育的深入子女心;教育要做到“平等性”。很多“玻璃心”子女,或是生活在优越感十足的溺爱环境下,或是生活在自卑感充斥的恐吓环境下,单向的教育思维让子女变得脆弱,一旦发生“不如意”,就容易走极端,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平等,包括对人对事,这样才能学会包容和坚强。
希望各位家长能认真扮演好自己“家庭教师”的角色,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杜绝“玻璃心”,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和人生。(笔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