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竞赛培训仍是名校“敲门砖”?
据本报报道,春节假期尚未结束,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就开张了。它们打着“竞赛培训”“自主招生”的旗号开设冬令营,面向全国各地中学招生,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辅导、模拟考试。短短7天就收取高达五六千元的费用,并没有挡住前来培训的家长和学生的热情,上千名学生、包下入住酒店所有客房等事实足以说明培训市场的火爆。
为中小学生减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管理。为此,有识之士多年奔走呼吁,相关部门频出红头文件三令五申,各地专项整治行动此起彼伏,效果当然是有的,只是大趋势并没有根本逆转。原因太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孩子迎头赶上的劲头、考试指挥棒的导向……可谓盘根错节。就以上述培训班为例,招的学生都在高一高二阶段的尖子生,为各类全国竞赛做冲刺准备;而参加全国竞赛,又是为即将到来的、有“一考定终身”之谓的高考做准备。让这些尖子生主动减负,岂不等于自废武功?
问题正在于,对于这些能力较强、成绩较好且有志于进入 大学的学生而言,针对平均水平授课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提升自己的需要。正如前来参加培训的小王所言,在老家学校,老师讲课、考试都是围绕高考进行,竞赛生“吃不饱”。事实上,培训市场之所以年复一年如火如荼,就在于抓住了两类主体,一类是“吃不饱”的,另一类是“消化不了”的。
无论是寄希望于通过培训使得强者更强还是弱者变强,家长的初衷不容置疑,孩子的进取心更不能打击。虽然他们上辅导班的目的有些功利,就是为了拼竞赛获得好名次,进而获得进名校的“敲门砖”,甚至通过进国家集训队直接保送进名校;虽然教育部明确高校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但毕竟竞赛这条“捷径”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好学生“吃不饱”以及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校外培训机构的职能只能是正常教学活动后的有益补充,而决不能充当主角。一方面,教育主管机构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夸大培训效果、违反相关规定的培训机构,对此类跨地域的、集中掐尖子生的培训活动,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各学校和老师也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对不同学生分类施教上进行探索。
尽可能让“胃口好”的学生吃饱吃好,让已经吃饱的学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是正规学校及其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当成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