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工读学校成为“鸡肋”
发表于2019-02-12 14:02:57
摘要: 原标题:莫让工读学校成为鸡肋 2017年底国内有工读学校93所,半世纪减少过半,但是近年来,各地发生多起少年暴力案件,令工读学校这个已逐渐淡出的名

  原标题:莫让工读学校成为“鸡肋”

  2017年底国内有工读学校93所,半世纪减少过半,但是近年来,各地发生多起少年暴力案件,令“工读学校”这个已逐渐淡出的名词重回大众视野。(新京报2.12)

  揆诸当下,工读学校的现状很是尴尬,犹如“鸡肋”一般,保留却难以维持,取消又存在缺陷,可谓是进退两难。有人说,工读学校是时代的产物,应适时而生,也应过时则无;也有人说,一张工读学校的学生证,就像是一张带着“耻辱”的证件,把“好孩子”和“坏孩子”瞬间分割,应该取缔。

  确实如此,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国内法治环境改善,以及公众保护青少年权益的意识提升,人们开始质疑工读学校招生的合法性以及工读教育的公平性,社会上出现了“去工读化”的声音。但试想,如果取缔工读学校就会出现“教育空白”,因为工读学校收容对象是13—17岁,有严重不良行为但并未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少年。这些人从常规的中小学退学、被开除,或者被学校认为不宜留校学习,但不足以送少年管教所,故进入工读学校学习。如果取消工读学校,则会让教育出现时间和空间的留白,不利于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由此看来,工读学校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要努力摘去不平等的标签、化解无生源的尴尬。就前者,我们可以“萧规曹随”,按1994年原国家教委决定执行,工读学校可以挂两块牌子,对内称工读学校,对外改为普通学校名称。此外,对工读学校学生不再称呼“工读生”,并且学生毕业后保留原校学籍,在工读学校学习合格后,可回原学校继续就学;对后者,还需要家长“剜肉医疮”,能正确认识工读学校的作用,当孩子出现了违法行为时,忍痛改爱,给孩子选择一个最应该、最适合的改过方式,以免小错不改酿成大错的悲剧发生。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任何人员都不能给工读学校设置“差异标签”。对待工读学校要做到:“事前不宣扬”,不要动不动就用工读学校来吓唬学生;“事后不歧视”,不要对就读过工读学校的学生低看一眼。同时,要不断完善工读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基础设施,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师资投入,让工读学校切实发挥实际作用,化解“鸡肋尴尬”。(笔中客)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