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政策落地后体育培训热度大涨 行业能否迎来新机遇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如果要问针对学生的什么培训项目热度大涨,体育教育培训一定占据了一席之位。学科类培训一定程度上的“退潮”,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体育培训腾出了空间。加之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校内体育成绩权重的提升,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校外体育教育培训行业乘势增长。
体育培训备受青睐
体育教育培训现在有多火?中国商报记者在北京西城区一家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的露天训练场外看到,正值下午放学时段,训练场内热火朝天,每个训练区域都聚集着不少学员,很多家长正在场外等待,还不时有刚到的学员被送入场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机构为幼儿园至初中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课程,包括体能训练、球类运动以及中考体育针对性训练。平时上课时间从下午三点半持续到晚上八点半,周六日则覆盖全天。
北京西城区某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露天训练场,学员正在上足球课。
“我家孩子每周到这上一节篮球课,此外我还给他报了游泳班和武术班。”正在场外等待的一名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她就把孩子的学科类补习班都停掉了,全部换成体育类培训课,每周花在这些课上的费用就超过1000元。
“这个学期接送孩子时,明显感觉到学校门口推销体育、艺术、编程等素质教育培训的机构多了,而以前大都是被语数外等科目占领。”北京朝阳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对记者表示,她发现家长们也很乐意为孩子选择一门体育培训。“我给孩子报了篮球课,因为单人报名费用较高,就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很快就凑够了十人团购价。”
从业者则能更直观地体会到家长对体育教育培训的重视。“从售课上就能感觉出来,以前多是我们主动向家长推销,现在有一部分家长会主动前来咨询、买课。”在某全国连锁性体育教育培训机构任职的林岩(化名)告诉记者。北京朝阳区一家健身房的教练大林对记者表示,在其服务的会员中,有80%是青少年,年龄最小的只有四岁。
家长存在应试目的
为何体育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
中国商报记者从多位受访家长处了解到,除了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增强体能素质以及培养社交协作能力之外,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的一个因素就是体育成绩在校内成绩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希望孩子未来不至于在这一项考试中落后。而抱着应试目的的家长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大都集中在耐力跑、游泳、篮球、足球、排球等学校体育测试可能会涉及的项目上。
近年来,国家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条政策就是将体育项目纳入中考。教育部介绍,目前全国各地都已普遍推行体育中考,分值从30分到100分不等。从教育部收到的各地报送情况看,2021年起,绝大多数省(区、市)体育中考分值都会增加,且增幅较大。
据了解,今年深圳中考体育成绩首次从30分增加至50分,云南省体育分和语数英三科一样都是100分制,辽宁省体育分由原来的60分变为70分,河南省体育成绩以总分70分的成绩计入中考成绩。
有家长告诉记者,曾收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建议,让给孩子至少报名一项体育类培训项目,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成绩都有帮助。也有体培从业者对记者表示,有学校规定小学生一分钟跳绳达到一定数量后可直接给20分体育加分,因此跳绳训练项目的吸引力很大。
一位体培从业者介绍,小学体能课程训练项目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包括短跑、耐力跑、跳绳、心肺功能、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大林告诉记者,虽然他主教的课程是搏击课,但会有小学及以上学段学员的家长要求针对性地训练一些体育课测试会涉及的项目,比如跳绳、跑步技巧等。
体培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体育教育培训市场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年底发布的数据,体育教育与培训行业在2019年的总产出为1909.4亿元,在同年的体育产业总产出中占比为6.5%。对比2015年247.6亿元的数据,体育培训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向体育教育培训行业释放出友好信号。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突出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明确支持体育和教育相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将体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而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则为非学科类的体育培训的发展再添一股东风。
“‘双减’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利好就是孩子的空闲时间增多,出勤率能够保证。以前他们大部分课后时间可能都要用在学科类补习上,有些孩子即使家长给报了体育培训课,也没时间来上。”林岩对记者表示。不过这种“利好”的程度因地而异,在一些“双减”政策落实并不到位的城市,学生的体育培训时间仍然被学科类培训挤占。
林岩同时坦言,“双减”也给体培行业带来挑战,促使一些此前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机构进入素质培训赛道,加剧了竞争。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培训行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机构素质良莠不齐,依旧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有些机构办学资质不全,部分从业者专业性与服务水平不高,存在夸大宣传、违规收费等现象,机构内部的运营管理制度、课程体系、教研水平也并不完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体育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