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政策出台之后 家校怎么把时间还给孩子?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解放”孩子们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也意味着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而当教育主体回归学校,老师和家长也需要赋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从培养孩子自我管理时间开始,一步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奇葩说》第七季中,有这样一个辩题——“孩子的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找老师理论”。学生的作业负担、应试压力已在整个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共鸣。
高考状元孙婧妍:高考语文如何考到148分的?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被老师和家长推向了“题海无涯苦作舟”的航道,并且他们坚持认为,“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下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当前,“双减”政策的出台,要精准打击的一个乱象正是愈发严重的补课“内卷”。
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
学校篇
9月1日开学后,浙江、安徽等省份中小学校纷纷出台了具体措施,力争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除公办学校外,一些已经提早开始减负工作的民办学校,也在“双减”意见落地后重新梳理工作,巩固原有的基调。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即课后2小时延时服务的“5+2”模式。
无论是“双减”意见中的十五“不得”,还是“5+2”模式中的延时服务,目的都是利用政策效力让教育回归校园,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赵林风看来,政策监管只是一方面,若想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还要做到课堂上的“低负高效”。
也就是说,从平日课程设置和课后辅导效率出发,为孩子争取更多的“自由”。
家长篇
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参加培训,孩子喜欢动手可以尝试编程教育;孩子比较安静,可以尝试乐器.......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编程的学习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对于学生来说,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却也抛出了另一个问题:过去,学生的时间被作业、考试、补课所支配,但现在有了“课余时间”,他们能否懂得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学校篇
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在过去,老师更多是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拐杖”,再通过布置作业,考试就像拐杖一样的助力器材,辅助学生在求学路上向前走。而“双减”之下,老师更应成为学生的“望远镜”,让学生看到更高远的未来,真正找到学习的动力和意义,形成他们自己的内驱力。“双减”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其次,还要让学生懂得取舍。取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对于处在培养个人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的困难。所以,老师或者学校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取舍的环境,有了环境,他们才有真切的感知,才能更好地作出选择。也就是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课后服务中,老师为学生设立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拓展课,学生会在听完各课程的宣讲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拓展选修课。比如编程、美术等。
家长篇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时间是生命的碎片,或者说是生命的片段。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等同于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对自己负责。
时间管理不会赠予你额外的时间,但能够教会你如何在相同的小时内获取更多的收获。在小学、初中阶段做好时间管理,从最浅显的层面来说,有助于提高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业成绩。因为,当良好的时间管理成为深入骨髓的习惯时,学生在此过程中所练就的量化管理能力,会让他们分辨出任务的主次,按照重要程度,全神贯注地高效完成任务。
再进一步说,一个精通时间管理的人,往往能作出更明智的判断。培养时间管理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因为在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一定是至少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的。古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当自省内化成一种品格,当孩子对自我和周围的事物有了更冷静和清醒的认知,才能作出更明智的判断。
“双减”政策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课余时间,这是好事。从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被时间所安排,到素质教育趋势下学生有机会自己安排时间,学校和老师应当注重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的培养,为日后学生的独立性、辨识力以及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利用好"5+2模式",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和孩子一起选择正确的赛道,让孩子充分利用“双减政策”为之争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