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火热风口的背后 看校内外合作的困境与挑战
在“校内外合作”这一话题被谈论的极为火热的大环境之下,各所公办校都在奋力寻求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广大校外培训机构也都在积极抓住这一风口,希望能够努力达成下一步的合作。
而实际上,在校外培训机构对此展开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困境。如学科类培训便是被直接禁止的,在刚刚发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有重点提及:学校不得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向学生提供有偿的课程或者课程辅导。
而对于广大素质教育机构而言,校内外合作同样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进一步优化与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实现校内外合作的过程中,校外机构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逐渐“学校化”的趋势。校外机构的课程活动与公办校内的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校外机构的课程一般都在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否则难以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公办校内的课程则一直以来,都有着固定的时间要求,每一节课大多数都只在35——45分钟以内。而实际上,有非常多的校外机构课程,想要将一节课的内容浓缩至45分钟以内,则需要机构自身进行一个形式上的大转变。
其次,当校外机构与公办校进行校内外合作后,必定也要被规划进公办校的评价标准。而一直以来,校内与校外的教育形式在各方面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今在面对着校内外相紧密结合的境况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必定要去主动改变自身的特有活动形式,来迎合与适应公办学校的评价标准与规则。
此外,不论是何种校内外相结合的合作形式,都会存在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也都会引发家长群体的担忧。毕竟这与周末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班不同,校内外合作的方式里,要么就是让孩子们在上学日里被带出校园,要么就是有校外人员需要进入到校内,在这些安全系数不稳定的情况之下,家长们的要求会大幅度提高,相关的准则与制度也将不断拔高和迭代。
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便在于校外机构如何面对资源的闲置问题。对此,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讲师王海平博士曾指出,为了促成合作,校外机构的负责人必将通过平台、活动、教师等资源优势来吸引学校。校外机构的负责人也会将主要精力用于系统、全面地发展机构和开发活动,为校内外教育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当校外机构无法与学校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的衔接时,周一至周五学生将只能在学校中进行课内学习,而校外机构内的公共资源往往在周一至周五便会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然,目前为推动“双减”的进一步实施,各地有关于校内外合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建立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业活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铺在校内外合作面前的这条宽阔道路,有待行业持续的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