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养“天才”,多早不算迟?
事实上,STEM 教育可以而且应该面向 2 周岁的儿童。因为在早期,孩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是惊人的。在这一时期,STEM 教育应以适当的方式介绍学科知识,进而塑造孩子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具备高度实践性的 STEM 教育可以更高效地训练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研究表明,幼儿在开始上学时,已经对周围的世界有了足够的了解,并能进行发散性思维。他们是好奇的学习者,有自己的推理能力。加强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应该从最早的阶段开始,而不是留到此后的学习阶段。孩子的培养如同建造高楼,我们不能从第五层或第六层才开始做稳固工程。唯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才能看见高楼起、人成才。
到了 8 岁,大多数孩子对技术产生了兴趣,但停留在用户思维而非创新者思维。为何?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育限制了孩子思维发散,缺乏体验和实践的传统教育「扼杀」了我们的天才。几年前,美国宇航局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来衡量人们的天才水平。该测试非常简单,适用于 4 岁以上的任何年龄组,而结果令人惊讶:
该测试清楚地表明,98 % 的儿童生来便是天才,而到了成年组,这一比例下降至 2%。而如今世界上种种惊人的创新大都来自这 2% 的天才群体,其余人无非是在复制、学习、利用这些创新成果。
如上所述,儿童因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测试中获得高分。而随着他们长大,想象力变得趋同,最终导致智力测试表现不佳。在未参与系统性学习前,孩子们常常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认识周围的环境,这种适应、学习的效率是极高的。而当这些孩子系统地接受传统教育,死记硬背等针对应试的方法将成为学习障碍。在早期教育中,我们不应过度干扰孩子的自然学习,让孩子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去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而如今,STEM 教育大多是在小学乃至此后的学习阶段才开展起来,而且局限于机器人和编程教育。但在学前阶段,在孩子「天才属性」最高的阶段,类似的教育却没有取得长足发展。挑战之一便是,早教阶段的老师极少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开展 STEM 教育。
本质上看,STEM 教育更像是一种基于探究的方法,孩子们通过实验和 STEM 活动进行学习。在更具交流性的课程中,孩子们被激励着提出多个问题以深入理解概念。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师素养极其关键。除了被要求有相应的理工科学习背景外,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许多教师也是一大挑战。学校场景中的 STEM 教育发展空间大,但师资、教材、培养方案都是摆在 STEM 教育发展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唯有跨过这一座座大山,小学乃至幼儿园的 STEM 教育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另外,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中度过。毋庸置疑,如何让孩子高质量地度过这些时间极其重要。家长在塑造孩子的学习习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更何况父母最清楚孩子的固有技能、兴趣和动机因素。除此之外,家庭的非正式环境和更大的舒适度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时空,孩子可以更自在地享受 STEM 教育。当父母对 STEM 教育有同样兴趣并参与其中时,孩子们更容易爱上学习,进而提高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