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动与被动离开的年轻人 K12第一次进入集体面临危险的境地
先是在6月1日, 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当天,好未来(学而思)、新东方、作业帮、猿辅导等15 家教培机构,因存在虚假宣传或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顶格处罚,合计罚款 3650 万元。
这波调整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销售相关的岗位。陶晨毅说,想要快速从线上获取流量,以扩大市场的在线教育企业中,社群运营、辅导老师、销售已经成为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力,“这其中一部分属于冗余的状态。”
她打比方说,假设依照公司稳定的现金流预期,要招10万个学生,快速扩大市场,流量端可能就需要触达100万个目标学生。为了能与学生达成更好的交流状态,必须提前储备好相应的人力,否则流量进来就浪费了。
一位从事品牌投放的行业人士告诉Tech星球,所有“巨惠”、“秒杀”字眼的广告词在法务处都会被驳回,限制使用,在线教育机构过度营销或者虚假广告的管控越来越严格。与此同时,信息流广告、电视广告、乃至线下地铁电梯广告都被大范围暂停。
裁员的信息在5月开始席卷整个在线教育行业。一张被广为传播的图片,显示的即是在微博上打入“裁员”两字,跟随出现的是各大在线教育公司。
胡欣宇很不幸,成为了裁员大潮的亲历者。线上投放成本激增,再加上监管上的措施,一部分公司把思路放在线下地推上。
胡新宇所在的在线教育公司,做OMO,既是加盟的模式。他的工作就是去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做会销活动,卖课程电子设备及教室安装服务。他刚来时,这还是一个新业务,但城市没跑几个,会销的策略就停了。公司没想清楚业务模式,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集体摸鱼,包括大领导。”
领导提前找了部门的每个同事,告知了裁员的可能性,通知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可以提外出找新的工作。4月底,坏消息来了。
找新工作的过程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期间,胡新宇曾经面试过一些别的教育机构,但多是新开展的业务。当他询问对方,组织架构是什么,将来可以做什么时,收到的回答就是“正在搭建,你来了就可以运行。”
他在这样的新业务扩张上吃过亏,不愿意再冒险。果断转行,做起了与教育毫不相干的工作。胡新宇很明白,在业务扩张时,他们需要冲锋陷阵,但在线教育的极不稳定性注定了,“更多时候不是在做教育,而是一种资本运作。”
到6月下旬,胡新宇更新了一个新动态。他所在的前教育公司裁员比例,从30%上升到50%,更多人被踢出了这场扩张游戏。
裁员的同时,招聘也从未停止
Larry在教育行业待了四年,行业的不稳定情绪,正蔓延至他和身边的人身上。
他所在的头部教育机构,公司内风平浪静,但媒体不断爆出裁员相关的讯息。“大家很慌,害怕失业,后来就漠然了,无论行业环境变化还是裁员都无法控制。”
Larry做的工作主要就是活动、引流、转化,但目前为止,活动几乎都处于停滞的状态。不少人开始谋求后路,有人开始做简历,考虑转行的,都在看自己有哪些技能,适合那些行业。他已经设想好了一条退路,转行也未尝不可,“去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样的大公司做产品运营。”
刘瑾离开在线教育行业后,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直接的感受是,一批K12公司的员工正在涌进其他行业。他们正在开放招聘的岗位,与K12并不对口,K12运营主要偏向社群转化,而他们需要的是App的增长运营,但最近,他突然收到了很多K12公司的员工简历。
更早一些,刘瑾在一家成人商学院任职。他直接的感受是,K12是高频刚需,按现下的打法,没有太多在内容能发展的空间。而成人商学院是低频非刚需,内容发挥的空间更多,成就感也更足。
一位在线教育行业人士做了一个比喻,过去的教育机构更依赖口碑传播,更像商业化电影的逻辑,但现在,在线教育授课更像做爆款短视频的逻辑,找到学生和家长的痛点、嗨点和兴奋点。最终衡量优劣的,是身份多样的销售们如何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开单、签单、追单、光单。
由内部人士扮演的“剧本群”,自导自演的成绩晒单反馈截图,在话语中丝毫不掩盖的焦虑传递,都是外行人眼中的新鲜事,而张嘉和大多数行业中的人,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她形容为“心知肚明的常规操作,正常的运营手段”。
这种野蛮生长,在过去两年行业的飞速增长中,已经渗透至各个细微之处。对行业的现状充分知悉,并参与过一些特殊运营手段的张嘉,最终还是离开了。
过去一两年,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中,名副其实的热门大方向之一。但现在,线上广告大多停了,大公司的地推岗位暂停招聘,不断有人从行业中被迫离开,从一家在线教育公司,转到另一家。时运不济时,则很可能会遭遇接连两次的裁员优化。
不断有年轻人,带着未酬的志向,离开了这在裁员消息反复爆出的战场。但是,在线教育平台的新岗位的招聘也从未停止。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现在的在线教育行业,正处在一个复杂又重大的转折点。教育新人与“旧人”在这样的节点上交替,深入一场又一场的行业竞争,等待从那里再撕出一道新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