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背景下,教师群体的新要求
发表于2021-05-23 07:57:53
摘要: 原标题:新教育背景下,教师群体的新要求 在新技术发展下,授课教师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目标,往往影响着对老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原标题:新教育背景下,教师群体的新要求

  在新技术发展下,授课教师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新时代,培养学生的目标,往往影响着对老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推动着老师开启新一轮的角色转变。

  5月15日,延庆小雨,新东方室内的会议屏幕上亮起了一行字——第二届未来教师发展大会,台下坐着近300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教培机构负责人。

  “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与低、发展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层次。”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张戈在大会致辞中表示。

  当下社会,人们开始面临着教育共性到教育个性化思维的转变,老师面临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

  01

  “共识”与“现实”的矛盾

  “培养学生的目标决定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把学生未来打造成什么样子,就需要老师有什么样子。”俞敏洪认为,我们在讨论教师的定位和使命之前,首先应该探讨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对于人的培养,现在国内外可以说有基本的共识,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现实与共识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俞敏洪坦言,现实是较为单一的选拔标准,使人的成长通道变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考量,缺乏可量化的、公平的指标。老师和家长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综合发展。

  所以,当下孩子们呈现出的部分现状就是,对于知识被动、狭隘地获取,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精神、想象力、创造力;缺乏换位思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差,容易出现极端化思维;对社会内在运营逻辑缺乏理解和宽容;抗打击能力较差等。

  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多知网在浏览器搜索“青少年”三个字的时候,它自动跳出来的搜索推荐如下图,据了解,搜索推荐是根据用户们在条框内的搜索热度自动统计形成。


111.png

  在此背景下,教师面临着从“教书”到“育人”的角色转变。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称,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未来教师的主要职责将从教授知识转变为锻炼思维和培育三观,帮助孩子成长,教师迈好这一步很关键。

  02

  新时代下教师需要转变

  如今,教师被新技术的发展推到了十字路口。

  早在2005年,我国确定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院校为补充的多元教师培养机制,那时,为了符合时代要求,《教师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如今我们已经来到了新时代,需要对教师的资质、素养提出新要求。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专业和素质必须不断地去研究和提升,真正地把新的技术和理念带到教学过程中,满足新时代教师岗位的要求。

  同时,教师是一份需要与同行保持密切交流,以提升能力的职业。

  随后,多知网在同一些四线城市的老师交流时发现,不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都有所差异,例如部分学校会规定老师们每周的听课次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校内,听课后的小组讨论及关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的反馈,才是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契机所在。在校外,校与校之间资源的打通,老师们的互相交流,才是对教师自己和学生们最大的帮助。针对学校提供的外出学习机会、示范课等教师学习活动给专业提升方面带来的影响,不同老师给予的反馈也不尽相同。

  山西师范大学校长杨军提出了“二、八、四、六”的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法则。

  “二”是指文理两类人才,培养专业性非常强的人才。“八名”教育特色:名专业、名课程、名课堂、名教材、名校、名师、名班主任、名辅导员,本学期,山西师范大学至少召开了不下于15次专业课程会议,为培养好未来的教师,打好基本功。“四个教改特区”:课程特区、专业特区、学科特区和平台特区,采用组合型、投资型的特殊方法来推进学校的发展。“六”是六大平台。

  山西师范大学还为学生设立了三门通识课,第一门是通识方法论——成人方略与生存艺术,包含正己篇、劝学篇、经世篇、格物篇等12篇章。还有剩下两门:《生活与美》、《历史与变迁》。

  “2015年我曾经在德国待过半年,我去了默克尔的老家(里拉堡),有一个才二十几年的新型大学,历史虽短,但它的教学方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把数理化、文史哲一些典型的方法,放在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景、职业情景、生存情景中,让他们去使用。学物理的会用经济学方法,学哲学的会用化学方法来解决生存中的问题。我们在上《生活与美》时,课上老师讲自然美学是人类学、哲学的范畴等相关内容,我说,不能这样讲,就讲生活情景,生活实际。”杨军说道。

  03

  形成家校社共育的环境

  如今大家都是快节奏的面对孩子、面对教育,殊不知“慢”才是教育的良药。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心理服务中心主任龙迪,在大会上就家校社共育阐述了很多看法。

  家校共育中,家长和老师会有一些冲突。老师要求家长来做老师,家长要求老师做家长等情况,在当下屡屡发生,双方很难形成一个好的配合关系。

  在与一线老师交流时,也屡屡听到当前教师处境的难,既成了学生的对立面,也是家长的对立面。两方都不配合的时候,教育工作就很难开展。

  龙迪表示,“孩子夹在家长和老师帮助他成长的冲突中,深受其苦。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上有困难,心理行为上有困难,他们是最需要帮忙的孩子,夹在家长和老师的冲突间,他们其实有更多的艰难。特别是面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单亲家庭等难上加难的对象,老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自己压力非常大。”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状态理应是相互支持去完成各自的功能。学校的功能多半在于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知道在家庭之外是怎么样的安身立命和社会规则。

  家长不能要求老师在学校做“替代家长”,老师不能要求家长在家里做“替代老师”,家庭不应该成为作业作坊,激起家庭冲突,双方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各自的功能,请求对方帮忙的合作伙伴关系。有些老师自己也有孩子和家庭生活,在老师身份的背后,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老师也有自己的人生挣扎和痛苦,支持他们的社会服务也应当及时跟进,用一个合适的机制给家长和老师提供心理服务、家庭服务。

  “我们可不可以来谈温情共育,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彼此都能够表达温情。教育是从拉丁文来的,“education”,“edu”是引入和导出,引出和导入什么东西,就是关怀(care)。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孩子按照天性成长,但教育还应该做一个工作,就是移除天性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其中很重要的是消除人际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如果能温情共育,家长和老师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些温情而不是暴力伤害,对孩子、老师、家长都会更好一些。”龙迪在大会中说道。

  教育资源在国际间重新配置并加速流动,教育正逐渐超越地域和文化的边界。教育是有力量的,当这种力量加上温情,会变得更加茁壮。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就教育的功能这样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以及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