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作为教育的工具与载体的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
人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命题.在数据时代与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者及其关系.
机器的基本功能仍然是教育与学习的载体、工具.智能机器及其物质、技术结构是教育的基本物质、技术基础和基本工具.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就像过去和现在我们离不开书本、电脑、手机一样,人类也终将离不开智能机器.智能机器是万物互联中的枢纽.随着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的不断完善,利用智能机器劳动、教育、学习是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由于智能机器在劳动、教育、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与机器发展的关系因而成为思考和解决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中介与载体.但是,机器不再仅仅是载体和工具,也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
一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教师,虚拟教师至少可以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教学职能.
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不仅仅依靠程序、指令、算法运行,也能依靠自我意识、自主学习与自主思维运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的自我意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加上本来就比人类强大且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库以及算法的不断改进,甚至具有把体现人类特征的生化算法与体现智能机器特征的电化算法兼容、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导致智能机器在某些特定方面会比人类更强大.
二是产生了教育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的问题.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机器会逐步成为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生物医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人机结合体.尤其是使用了较多的穿戴设备、可植入设备的人机结合体,其特征是把人与社会的发展导向另外一个相反的方向,即人越来越像机器.科学家们预言,奇点注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面对智能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所带来的社会、伦理乃至法律问题,机器以及人与机器的结合体必然会成为教育的对象.后人类主义也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如何教育机器的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无法做出价值判断”“计算机不可能拥有道德”“价值体系不能以算法的形式存在”,但是,且不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会带来无限可能性,至少人类需要智能机器学会价值判断,具有道德准则,遵守基本规范.已有的事实也初步表明,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影响、决定,甚至塑造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系.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教育机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政策问题,如欧盟已经于2019年4月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日本于2018年12月发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我国于2017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鲜明地提出了伦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系统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所带来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最终走向何方还有待持续观察.但是机器作为人造物,为人类的福祉服务,与人类和谐共生、共存,恰恰是人类期待教育机器或者机器教育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