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师范生从从趋之若鹜到逐渐鸡肋?
发表于2020-11-23 16:39:22
摘要: 原标题:从趋之若鹜到逐渐鸡肋 师范专业在中国走过的100多年 事实上,师范专业初始诞生时,每一位师范生,都是公费师范生。 1897年,盛宣怀开办南洋公

  原标题:从趋之若鹜到逐渐鸡肋 师范专业在中国走过的100多年

  事实上,师范专业初始诞生时,每一位师范生,都是公费师范生。

  1897年,盛宣怀开办南洋公学,首先招收师范生,设立师范院。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师范学校,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当时的师范生接受的都是 水平的教育,同时还享受学费全免,兼有津贴的优厚待遇。
a59a4f52f493eed7293ea2b3990310ba.jpg

  种种福利只为培养人才,推广新式教育。有获得必然要有回馈,当时的《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优级师范学堂分类科毕业生,有效力本省及全国教育职事之义务。”

  具体年限为6年,前2年必须履行政府指派的服务,后4年则是自由选择的教育服务。这与今天的公费师范生制度规定已十分相像。

  虽然其中历经波折,但直到建国之后,师范类专业仍然是最受重视和优待的学科之一。计划经济时期,师范类专业是不少学子报考时的第一选项。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师的乡村教师李老师因为师范中专生的身份曾经颇受优待。“那时候上师范的学生都是最 。所以村委会要建小学,首先问的就是我。虽然工资不高,但那时候老师是最受尊重的职业。”

  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90年代开始,传统的高水平重点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成为常态。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进一步推动了国内高校向综合型高校转型的步伐。

  北京师范大学是第一个吃转型螃蟹的重点师范大学。2001年,北师大在其“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

  为此,北师大进行了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

  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试行了新的“4+x”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师的办学理念与范式,转换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上。

  北师大之后,各地师范高校也相继步入转型轨道。浪潮之下,“师范教育”呈现弱化倾向。不少师范学校的师范生招收比例减小,甚至低于非师范生。

  2016至2018年,除东北师范大学外,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多所师范高校,每年本科毕业总人数中,师范毕业生的占比都在50%以下;部分占比仅有30%左右,甚至更低。

  与此同时,进入教师行业的入口扩大,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不再区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达590万,其中其中非师范生教资报考人数达436万,占总报考人数的74%。图 /Pixabay

  特殊优待的消失,加上近年来教师职业待遇的停滞不前,更有社会舆论对教师形象不断抹黑带来的压力,使原本炙手可热的师范类专业逐渐遇冷。

  “上师范只能当老师,没前途”“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等误解之声尘嚣日上。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