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幼教恐慌 走出困局的思考
人为制造的困境、困局应由人自己来破解,人们至少应尝试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一)幼教要回归人,回到真实和正常
夏山学校创办者尼尔认为,“教育要让孩子免于恐惧”,这也是他创办夏山学校的初衷。如今,整个社会恐慌焦虑,表明教育生态已然不正常了!幼儿教育这十多年走得太快了,是时候停下来,等一等灵魂了!
叶圣陶早在八十年前就曾告诫,“教育是农业”,需要尊重生命本身的成长规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面对自然现象要有敬畏之心。当下的问题是过于“人为”功利,用工业化的方式办教育,想当然地认为一声号令就可以“短平快”地兴办优质教育,因而强调竞争、攀比、典型复制,同时又自我设限,这种不自由导致独立分析判断能力的丧失,人人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卷入汹涌奔腾的大潮,如同上了一列飞奔的高铁,停不下来,进而又人为地制造了危机恐慌,且愈演愈烈。
教育如同农业,是极其艰难复杂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种子发芽生长的条件,做教育要以儿童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营造免于恐惧恐慌的成长环境。教育如同农业,需要个别化地照料养护,尊重差异,因地制宜,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而不是一刀切。时间因素不可忽略,要关注季节、节令,等待花开,而非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真实的教育生活、生长不能脱离“泥土”,“精细无菌”反而不利于机体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增强,同时真实生活中必然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乃至风险,因此,不可能万无一失、一蹴而就。
当下最迫切的是需要回归平常心,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教育回到正常和真实。托幼机构作为专业幼教的形式,应当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受益、得到成长。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机构的“家庭化”和“微型化”,如英国、美国和瑞士等国家出现大量的“日托中心”“日托之家”等类似于家庭的教养儿童的合适场所。①园所要与家长双向互动、形成合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携手做真教育、生活化的教育。
(二)教育系统各安其分、恪尽职守练内功
应当认识到,教育当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不可能有药到病除的招数。尽管如此,教育系统各方面人员还是要做些什么,将危机作为转机和对自己的挑战,在思考什么是正常的幼儿教育前提下,注重“练内功”,最大限度付出努力,改变不正常的教育状态,让社会恢复对教育的信任。各个层级包括行政人员和教育者各安其分,而非越权、为所欲为,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尽本分、有所作为、负起应负的责任。
1、教育行政的职能并非包打天下,而是创造适宜有益的环境、条件,强化服务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行政多以改革旗手自诩,或是站在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以权威身份发号施令,“政绩至上”,不去直面和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与假象。当下迫切需要走出“全能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强制管控的工作方式,将职能转变为: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强化服务。幼儿教育发展不是要“高大上”,而是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关键是要把握住权力的边界,尊重基层的自主权,放权于民。力戒以“政治正确”的大棒对基层施加压力和制造烦扰,要意识到“高手在民间”,注重对话沟通,坚持群众路线,多调查研究,汲取民间智慧。
2、园所和教师要注重“练内功”,以真诚沟通赢得信任
幼儿园及其教师要回归本位尽本分,持续“练内功”,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关注人上、关注每个幼小稚嫩的生命上,注重日常,下慢功夫,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其最大利益为首来考虑,让教育适应孩子。明确幼教工作是对孩子、家长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而非向上级负责。家长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合作伙伴,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和教师的后备军。要用心做教育,注重参与、实践反思,在实实在在的日子中探寻幼儿教育的意义,以行动去探索真正好的教育的可能。
与家长的关系中,幼儿园及其教师不宜居高临下,而应以平等身份去真诚地沟通、体谅和设身处地,主动引导,增强理解,相互学习,赢得共识,发挥幼教专业机构和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化消极为积极,进而与社区开放融合,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将每一分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