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育儿的焦虑 不分阶层不分人种
如果你有孩子,那你一定听过“鸡娃”一词。所谓鸡娃,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考高分,而给孩子做各种学习规划,安排各类学习活动,一路给娃也给自己打鸡血。
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虎妈模式,这些年仿佛都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但鸡娃只是中国特色吗?放眼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各国家长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你好,未来人类》团队历时16个月,走遍英国、以色列、美国、肯尼亚、中国这五个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寻访在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全世界家长都关心的共同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适应未来?
颠覆认知的美国鸡娃教育
育儿的焦虑,不分阶层,不分人种。
在2020年最新出品的教育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制作人兼总导演,路透社北美地区唯一的华人财经女主播,4岁男孩妈妈的陈一佳,对儿子教育的焦虑跟每一位平凡妈妈一样,面临即将到来的学前班,她也开始纠结——应该提前鸡娃吗?
这一天,她带着儿子北北来到了纽约的天才妈妈辅导中心,进行一节一对一的体验课。但体验课的内容却出乎意料,并不是她以为的那种寓教于乐的画画唱歌拼搭,而是——刷题。
没错,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美国的培训机构跟中国并没有区别,为了抢跑在起跑线,获得名校的敲门砖,美国孩子也是需要不断地做题做题再做题。
教育这场无硝烟的世纪大战,早在孩子没进小学前就打响了。
对于没进行过提前教育的北北来说,没一会就坐不住了,抓耳挠腮,哈欠连天,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发呆。
辛苦熬到了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大声嚷嚷——“再也不来了!”
这种以一招致胜的刷题模式让陈一佳震惊,也让她失望——
根本没有所谓的神童,有天赋的孩子都刷题。
本以为美国孩子的童年是放养式的快乐教育,在各种运动、体验、实践的轻松度过。但真正深入研究才发现,美国的教育同样分三六九等,父母们对名校的追逐,对教育的投入,一点都不比中国父母少。
无论你是哪个国家,也无论你在职场上是一位如何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的职业精英,一旦进入家长这个角色,都会突然变得焦虑重重,小心谨慎。
美国孩子的日程表上,各项学业、技能、才艺培训班也是紧锣密鼓,见缝插针排得满当当的。
而且,美国孩子除了刷题,还需要各项技能拔尖。
在美国大学升学,有个约定俗成的加权法,加权最高的是体育特色。体育特长是上名校的捷径,所以体育特长生比学霸吃香。
20%的美国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支出上每年花费8.4万以上。15万体育大学生,放在能进入排名前二十的私立学校那2000万学生的总数中,录取率连1%都不到。
同时,美国的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
公立学校的教育简单低阶,就是培养这个国家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从事基础工作的普通人。而私立学校从择校招生开始,就是高要求高标准,旨在培养未来领导这个国家的精英。教育的差异,在最开始时就决定了阶层的分级。
所以,各大名校在招生时,还有一个简单粗暴又现实的考核标准——
你可以为我们学校带来什么?
你可以说,我爸是总统,我有社会资源;
可以说,我爸是亿万富翁,我可以给学校捐款;
可以说,我是世界冠军,我来了以后,我可以发展学校的体育运动;
还可以说,我本人的能力非常强,我是奥数冠军…
校长摆在台面上的原话, 地揭示了美国名校的招生关键——
在美国,学习好不如体育好,体育好不如家底厚!
相比中国,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美国孩子要进行阶级的跨越和逆袭,门槛更高,投入更多,压力更大。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作者,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就曾表示——身为耶鲁人类学博士的妈妈,也要面临抢购学区房、花巨额学费挤进私校、跻身上流社会朋友圈的窘境。
知识和技能的更迭速度急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西到中,全世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现实的冲击让陈一佳陷入了深深地困惑——
我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竞争是什么样的?到底我应该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对教育的焦虑,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化的产物。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在这股浪潮中被裹挟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