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需更新哪些观念? 如何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发表于2020-10-23 13:25:05
摘要: 原标题: 体教融合需更新哪些观念? 如何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体

  原标题: 体教融合需更新哪些观念? 如何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体教融合最大的挑战还是在意识层面,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体教融合不光是把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主要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说,因此,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的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01009081926.jpg

  “在传统观念里,进行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成绩。这是偏见。”季浏指出,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是有好处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已对此进行了佐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把体育上升到育人层面,跳出体育看体育,全面认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在杨国庆看来,要全面深刻理解中央深改委从国家层面推动体教融合的本质意义,只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同向发力,体教融合的目标才能实现;要全面认识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育事业的重要价值,从服务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高度,理解新时代体教融合的责任使命;要全面更新育人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体教融合的精神内涵。

  杨国庆表示,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和教育部门要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机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社会参与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一体化实施;确立学校体育的核心地位理念,体育部门主动融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课质量、开展业余训练、举办赛事方面发挥作用;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使体育与教育的融合产生“1+1>2”的效果;树立多元开放融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社会、市场,推动更多社会组织成长为青少年健康的新阵地。

  除此之外,体教融合还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督导等举措,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场地建设,加强校园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要把经费投入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保障,设置“生均体育经费”,在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硬件投入的同时,兼顾教师培训、医疗保障、科研等软件投入,全方位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是今后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创新点。”苏州大学原校长助理王家宏提醒道,学校体育是中坚力量,但体育教育并不只是学校一方的责任,需要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充分认识家庭体育教育的作用,这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要正确认识社会体育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于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

  “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选择与必然归宿。”在王家宏看来,落实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赛事是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也是体教融合的关键。《意见》明确了学生体育赛事将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整合两部门现有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共同完善相关评价奖励机制等。

  可以预见的是,完善竞赛体系方面将会动“大手术”。比如,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青年运动会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在参赛选手、比赛项目设置等方面明显重合,根据《意见》,这两大赛事将合并,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此次文件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整合体育赛事和合力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及相关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纵观校园体育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清华模式”和体育院校办优秀运动队的“南体模式”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无体育,不清华。”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普及、提高并重。在今年8月底落下帷幕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和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清华大学男篮和清华附中男、女篮先后问鼎,再次引发关注。

  南京体育学院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南体模式”,一批奥运冠军和优秀教练员从这里走出,为我国竞技体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然而仅有局部探索远远不够。王家宏指出,总的来看,目前高校主要停留在接收退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或直接招收运动员组建运动队的阶段,并且在体制机制、经费保障、学训矛盾等方面仍需突破。中小学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师资和设施不足,各项目间发展也不平衡。

  从整体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线依然是“三级训练网”体系,这一模式的发展瓶颈也愈加明显。比如基层缺少经费,人才输送渠道狭窄,基层教练数量不多,生源减少等。

  《意见》对此进行了回应,提出深化体校改革,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由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建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

  “文件明确提出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对青少年赛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这就可以解决过去在赛事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困难。”王登峰表示,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体系搭建,对于将来竞赛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后备人才,可以打通他们进入大学的通道,也就是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对他们进行训练、共同组织比赛。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构建了优秀后备体育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通道。

  李建明介绍,今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基于三大主要阵地:一是以学校体育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阵地;二是以体校教育继续加强和提升,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支撑;三是通过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培养渠道。

  对于如何构建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梯队和模式,王家宏认为,一是需要打造高水平校园品牌体育赛事,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和人才培养,培育校园体育竞赛的文化氛围;二是打通校园竞赛和社会竞赛的渠道,形成横向连接、上下打通、层层衔接的新竞赛体系,形成多元的校园体育赛事产业,整体拉动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体教融合都是过程,其终点应是体回归于教,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成人竞技体育回归企业体育文化,建立‘新举国体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说,“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在我国历史上有众多借鉴,在国外也有诸多成功经验,如果搞好大学的省队布点、大学 联赛创建等‘龙头牵引’,建立由上而下的大中小学名校运动梯队,再解决好体育经费进入教育经费、教练队伍回归高校、强化运动员专业学习与学籍管理等,建立‘新举国体制’也不难。”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