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上,越晚招人的性价比其实越高。
永远会有新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他们可能没什么经验,可能技术一般,但是他们要的钱少,身体好,能熬夜,听话,好忽悠。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排除掉感情因素,你也会用这种性价比高的新零件换掉旧零件。
即使旧零件上,满是为了公司业务才生出的锈痕,但生了锈的零件,也确实不好用。
不光是互联网行业,其实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存在用新人换掉旧人的问题。
这一点都不温情,但很真实。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人并不是那个管理者,而是那个可能被换掉的零件。
不管你现在是新还是旧,都必须提前为你的未来考虑。
03
前期职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替代性强,属于劳动密集型工种。
虽然程序员一开始的确是高技术工种,但这其实是时代原因,就是上个世纪国内根本就没有互联网行业,能接触到计算机的人都非常少,所以物以稀为贵。
而从实际情况来讲,程序员反而是特别容易培养的低门槛行业。那些学费几千块的计算机培训班,九块九的网课,只要脑袋不傻,学个 1 年其实能应付最基础的业务需求代码。
当然,稍微复杂的需求和架构优化以及算法肯定做不了,但大多数公司也不需要程序员做这些。
甚至很多程序员的日常就是 google+git,然后 ctrl C+V,改改参数,调调接口,写写文档,就好了。
当然,低门槛不代表低上限,往往越是低门槛和速成的行业,能脱颖而出的越是大牛,比如销售,看似谁都能干,但能干好的 不是一般人。
但是对这个行业里最广大的那批普通从业者来说,如果没有了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优势,那么身体素质随年龄的衰弱,就会直接降低自身对企业的价值。
更何况,现在其实已经不需要程序员来从零开始写代码了,客户的很多需求都是模块内的,直接调用现成的代码就可以了,而那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经理抽风在半夜新开的脑洞,这些不困难但是繁琐的东西,才是现在程序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对这种活来说,工作经验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能熬夜,反应快,脾气好,才是核心。
个人水平的差距在被黑箱无限拉平,体力反而变成了主要的竞争力。
为什么大前期职业体力一旦跟不上就会迅速贬值,而像老师和医生这样的大后期职业反而会年纪越大越吃香?其实关键就在于,体力的下降会对你的产出效率造成多大影响。
比如说程序员的很多工作内容谁来做其实都差不多,那么谁能单位时间产出更多,每天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其实就直接决定了你的价值。
大前期职业之所以是大前期职业,就在于这些职业到最后往往会变成拼体力,但人老不以筋骨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的体力都在衰退。
而对大后期职业来说,体力虽然也很重要,但主要的竞争点并不完全依赖体力。
名医强在能够把一个疑难重症的患者治好,而不在于同时治多少个病人。
名师同时教的学生越多,效果同样会成比例下降,一对一教学才是效率 的,而这对体力的要求并不高。
所以对大前期职业来说,年龄是减量;
而对大后期职业来说,年龄则有可能是增量。
04
大后期职业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这些行业都是发展得相对成熟的千年行业。
成熟就意味着达到了一个稳态,社会对他们的定位,以及在各个时期能获取的酬劳,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存在像互联网行业这样存在大量波动,几年上天几年入土的样子。
新行业有新行业的优势,先入场的人薪资高,待遇也高,因为从前没有这个行业,所以从业者少,市场大,大家都在抢人做增量。
但是一旦行业进入稳定期,开始做存量的时候,一切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准,而且对人的需求也会减少,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老员工挑挑拣拣。
相比之下,传统行业本身已经破灭过,现在已经没有容纳泡沫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对的瓶颈,在短时间内并不会突飞猛进,导致从业者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
医生再怎么样,也是治这些病。
老师再怎么样,也是教这些内容。
但是互联网不一样,这个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经验丰富有时也意味着落伍。
有得就有失,有利就有弊,这也是一种圆满。
另外并不是说传统行业都是大后期,老师和医生这样的职业之所以能够后期发力,是因为这样的职业吃的资源多,所以越到后期的替代成本越高。
要培养出一个 的医生,需要经历过多少病人?
要锻炼出一个经验丰富,熟悉学生心理的老师,要教多少学生?
这些职业不能速成,也很难低成本重复,他们的工作经历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复制的资源。
说得严肃一点,医生的经验都是用一个个患者的疾病喂出来的,想速成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光是找到这么多患者就是极为艰难的。
而程序员的经验顶多是用产品经理的头发喂出来的,消耗的资源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就好像飞行员为什么宝贵,是因为培训成本极高,所以飞行员的价值甚至超过等体重的黄金。
这个道理其实适用于任何一个职业,甚至任何一个个体——你吃下的资源越多,要替代你的成本就越大,你就越有价值。
也许你做不到让别人非你不可,但是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变得一旦离开,别人就会损失惨重。
05
当然,我并不是在说程序员不好,更不是说互联网不好,我自己就是互联网从业者。
在我看来,互联网已经是当代最好的行业之一了,即使把因为时代而覆盖的那层滤镜去掉,挤掉泡沫,互联网这个行业依然存在大量给年轻人逆天改命的机会。
而程序员这个职业也是一样,大前期职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劣势,程序员收入的起点就是某些其他行业的天花板。
能用二十年的时间,赚到其他职业一辈子都未必赚到的收入,这其实很幸运。
问题不在行业,在于从业者的思维。
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占了职业的便宜,还以为这辈子都能拥有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于是养成了把后半辈子的钱也一起花掉的消费习惯。
他以为自己的人生是一柱擎天,但其实只是抛物线。
本质上,这才是很人陷入中年危机的根源。
所以无论你是已经工作了还是正在选择以后的职业道路,想要降低中年危机的风险,都可以考虑一下这些问题:
假如已经进入了有泡沫的新兴行业,就在这个红利期多赚钱多存钱,不要养成高消费的习惯,以免泡沫消失后接受不了落差。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多吃资源,增加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的替代成本。
比如有公派学习的机会,就去努力争取,好好学。
每一次吃到的资源,都是在增加你的独特性,把你从一个普通的,随处可寻的零件,变成不那么好找替代品的高价值零件。
虽然还是零件,但中枢轴承的待遇和外围齿轮的待遇终究是不一样的。
资源是有限的,你多吃一口,你的潜在对手就少吃一口。
有时候社会竞争的本质逻辑,就是比拼谁能在短时间吃下更多的资源,然后快速消化,再去抢更多的资源。
这是一个吃得快跑得快的游戏。
最后,保持嗅觉,保持学习,因为以上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即使做到最好,也人算不能天算。
很多中年失业的人最终的归宿只有人脉变现,就是去卖保险或者做微商,这没有任何问题,只要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对抗生活,都值得尊敬。
但毕竟这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而如果你有存款,在面临危机的时候至少可以有一段时间缓冲。
保持学习和进步的习惯,则可以让你在前路不通的时候有机会找到新的出路。
实在不行,就趁年轻的时候多存钱吧,降低物欲,增加抗风险能力。
然后也不要急着让家人全职在家,不管怎样也要有个双保险在。
这真的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不能决定命运要用怎样的姿势对我们下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人生的大后期到来之前,挣扎得不遗余力。
时刻保持警惕,时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
然后去爱这个魔幻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