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早网红《上海宝贝》作者卫慧归来 投身家庭妇幼心灵成长
“1999年,26岁的上海女作家卫慧的《上海宝贝》在中国出版,旋即在海内外媒体圈引起旋风......此书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并在好莱坞投资下改编为电影,卫慧在欧美各大重要书展及电影展成为座上宾,是90年代中国文化圈年轻女性的代表之一。”
“2017年,她再次出现在媒体,以原名周卫慧向她的读者说明,她不再是书写上海的繁荣,但同样的仍在处理情感问题,用另一种方式——心灵成长及家庭咨商课程老师,致力于协助个人或家庭情感间的和解工作。”
以上BBC中文记者的报道文字,把这位20年前互联网刚兴起时红得发紫,而之后销声匿迹的女性作家——卫慧,再度带入公众的视野。
事实上,卫慧已经从事家庭治疗和个体咨询近十年时间了,现在结合实务工作中的案例、省思和她本人的变化,出版了一本新书《与爱重逢》,并将携书来出席近日的上海书展。
一位曾有争议的女作家,盛名下退隐,而后跨界到心理学,从最基础的做起,一个一个城市包括一线到四、五线的去奔波,接触并辅助了数千家庭和上万个体,尤为关注女性和未成年孩子的抑郁症状。
对当下心理问题频现的青少年群体和女性群体,她倾注了非常大的精力,不仅定期开设疗愈工坊,还到各地学校、妇联等机构去做公益讲座。
今年初疫情爆发之始,她带领团队,在线上线下开展陪伴和倾听的公益心理救助计划,受众达2500人次以上。每逢过节,据说卫慧家里会堆满受益的当事人从各地寄来的土特产。
20年的时间跨度,顶着美女作家标签出道的卫慧,在所谓的繁华处转了个身,经历了去美国定居、回国、结婚生子、离异,然后正式开始从事心理和家庭治疗工作。她的经历使她能够设身处地地看到和理解求助者,而作家的敏感和细腻也赋予了她的心灵治疗工作特有的感染力。她的工坊上,参与者会被邀请即兴写作,用快速的书写来探索潜意识的动力,在后现代心理治疗流派中,叙事疗法赫然在列。
她和团队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是家排系统排列这一方法。“一个孩子背后,是整个家庭系统,几十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卫慧说,如果家庭里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或受到创伤,那不单单是孩子的问题,很大可能是这个家庭系统的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尤其是父母。因为孩子处在系统最末位也是最脆弱的序位,而父母作为孩子生命的来处,他们之间的关系状况和各自的生命力,组成了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如果有问题,需要反观培育他的土壤质量。
作为单亲妈妈,卫慧经历了一个人带孩子,同时带领团队从事心理和家庭救助的工作,期间的辛劳和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几次让她想到放弃。她自言白发骤生,视力和体重骤降。有次睡觉,孩子因为太累从床上掉下来,头重重摔在石砖地上大哭时,她愧疚地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答案,居然是“赎罪”和“孩子”。赎年青时虚荣、狂傲、不懂事、让很多人不舒服之罪,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说起儿子,卫慧总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
儿子也曾有几年很少得到她的陪伴。今年调整后她有了更多照顾孩子的时间,孩子的身心都很健康,用她的话说,就像弯道超车,一个母亲自身积累的力量,终将示范和支持到孩子,而现在她与孩子的父亲也如朋友那样互相尊重。卫慧强调,离异结束的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孩子不缺少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不必自卑。在她的新书《与爱重逢》中,关于亲子的章节得到读者热烈的反馈。
而有意思的是,她的课上经常会有曾经的书迷来求助。母亲节直播上,有一位中年书迷在群里直接表达对曾经的偶像的愤怒。这位书迷认为,年轻时看过卫慧的书,也追求起了肆意自由的感情,现在人到中年,自觉抑郁。让所有人尤其卫慧的一众铁粉意外的是,卫慧直接在群里向这位书迷道歉,书迷哭了,旁观的人也不禁流下泪水。诚意正心,是卫慧经常教她的团队的,诚意是和解的开始,是疗愈的核心。
至于当下的女性群体,卫慧的观察是:现在的女性,对婚姻的需求,对男人的需求,都在降低中;但即使是获得经济和性自由的女性,心理和情感上并不更加快乐。心理学发现,家庭和养育孩子能带给一个女性无法替代的满足感。
而对于抑郁症,卫慧从原生家庭系统的角度,发现一些独特但不失道理的洞见:“抑郁是对父母的拒绝;抑郁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保护自己免受爱的伤害。”
不过讲起家庭、孩子、快乐这些话题时,卫慧坦诚一些古老的关于幸福、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在科技加资本的冲击下未免式微。在新书《与爱重逢》的每一章心理疗愈的内容后面,都附录了“静与善的修养”:也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心性修养。
在复旦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孙时进和一些书评人看来,这是卫慧新书的亮点,来源于西方的心理治疗加之以东方的心性修养,可以辅助一个人与一个家庭的深度转变,消弥冲突,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