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文科
发表于2020-08-10 17:07:57
摘要: 原标题: 被嫌弃的文科 其实,与其说文科生被吐槽得体无完肤,不如说文科教育自身处境尴尬. 文科存在感的消亡,很大程度上绕不开上世纪50年代高校界的一次

  原标题: 被嫌弃的文科

  其实,与其说文科生被吐槽得体无完肤,不如说文科教育自身处境尴尬.

  文科存在感的消亡,很大程度上绕不开上世纪50年代高校界的一次大动作,院系调整.

  当时高教的调整方向是将“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

  到1952年底, 全国有3/4的院校完成调整,综合性院校大幅减少,文、理、工分割的专门性大学取而代之.

  学科方面,工科大大加强,学生人数达到全国数量的35.4%,成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先前以文法科为主的院校及学科结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经济政治建设的发展.

  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这一模式的愈加固化,消极效应开始在文科上显现,它一路遭遇降维打击,社会学被取消,法学、商科也大大受损.

  到了国内高教的另一转折点,90年代的扩招,综合性高校建设成为被推崇之路——规模越大,学科越多,能争取的教育经费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文科学科突然被“重视”起来,为了迅速变高变壮,诸多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匆匆大办低成本就能扩张起来的文科院系.

  学科数量的确实现了飞升,很可惜,这更像是一场低质量的大跃进.

  从衰落到膨胀,伴随着功利主义的逐渐渗入,数十年过后,文科的低迷并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

  如此看来,文科的路该走向哪里?

  当下的文科发展依然面临新的压力.自去年起,高校开始取消文科自主招生,而后的强基计划面向的专业多为理工科;一些院校文科专业,如清华大学今年开始停招新闻专业、会计专业本科生.

  一时间,唱衰文科的声音又响起,但与其只看到了文科被削减,不如仔细再想想,高校文科教育自身的确需要进化.

  就学习模式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仍是大学课堂的主流;从实用性、面向就业来看,过往的文科教育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深度不足,也不够接地气.

  要明白,文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静水深流;它也可以面向市场,成为一门实用技术.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新文科建设”,有学者认为,新文科的发展要回应新需求,促进融合化,如尝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新科技的交融.

  拥抱技术是一条路,注重学术深度、培养高层次理论人才,也是不能忽视的方向.

  同时,文科不应只是文科生的文科,更需融入全体学生的高质量通识教育中.

  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技人文发展专家咨询会”中表示要大力发展新文科,校长包信和院士提出,“培养的引领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科学技术基础,还需拥有人文智慧和科技伦理”.

  清华大学今年4月也举行了文科机构建设座谈会,统筹思考大文科发展的整体布局.校长邱勇表示,正是因为清华文科的发展,清华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理科院校发展文科,不能再走回昔日盲目扩张的老路.

  文科教育可以改革焕新,人文素养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起来,但这离人们会认为“文科生也有好出路”,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首先,什么是好的出路?

  女孩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引发的争论,就透露出了大众心中答案的一致:

  考入名校,必须选择一个最热门的专业,它能为你带来百千万高收入,让你跻身一线城市有房有车、衣食无忧的中产队伍.

  我们当下生活完全被市场化、市场力量笼罩一切的社会,塑造了这种单一的未来观,它尤其挫伤了人文学科,也将本该充满理想的大学“改造”成大工厂,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社会螺丝钉.

  但从现实生活上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长大成人后要自己讨生活、成家、养育后代,着眼于钱途的出路观其实也很合理.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觉得我自己不需要很多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女孩的选择更像是一个诗意的童话.

  也是因为如此,一个对她来说平静随心的决定,却在焦虑的互联网世界搅起了一阵波澜.

  那个新闻下面,还有位网友写下了一则留言.

  他觉得,“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拥有对人生的自主选择权,去最好的学校,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何其有幸”.

  如果能抱着这样的信念,不管一个人拥有的是什么样的未来,一定都不会太差.


投稿:qingjuedu@163.com

Copyright © 2002-2024 青橘网